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体力劳动强度是指体力劳动的紧张程度,也就是指同一时间内劳动力消耗的程度。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属于边缘学科,它既属于劳动卫生学研究的范畴,也属于工业工程专业中人因工程学科研究的重要内容。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在国外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开始研究,由于工业化进程晚于国外,并且人力资源丰富,我国在50年代才开始着手。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发展,企业的规模在不断壮大,工人的队伍也在不断扩大。部分企业在利益的驱动下,常常会发生不顾劳动者利益的行为。这表现在工人的劳动报酬不合理和工人的生理健康和安全得不到应有的保障两个方面。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国外资料表明,在用能量代谢率、肺通气量、耗氧量和心率分级体力劳动强度时,应考虑性别、年龄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并且,目前国家标准局公布的工种体力劳动强度标准使用的是用测量肺通气量来推算能量代谢率的方法。由于此方法测量比较繁琐,仪器昂贵,对工人工作的干扰程度比较大,没能在工厂取得广泛的应用,并且其分级标准和推算公式均没有考虑性别、年龄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本课题的目的在于探讨用能量代谢率、耗氧量、肺通气量或心率分级单项体力劳动强度,用劳动强度指数或能量代谢值分级工种体力劳动强度时,应该考虑哪些因素的影响,并在考虑这些实验因素后,建立科学的、合理的分级方法。并考虑提出用测量心率的方法来推算耗氧量、肺通气量以及能量代谢率值,以使体力劳动强度的分级标准能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详细论述:第一章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国内研究存在的问题。第二章体力活动时的基本生理理论,以及体力劳动强度的表示及测量方法,并详细论述体力劳动强度分级的历史与发展及存在的问题。第三章系统的考虑了可能影响用能量代谢率、耗氧量、肺通气量或心率为指标分级的四类因素。通过对试测数据的分析,制定了本课题的实验方法,并确定了实验过程中需要排除的因素,计算出本课题实验中所需要的样本数。本文将重点考虑影响用能量代谢率、耗氧量、肺通气量或心率为指标分级的性别差异。第四章分别得出男性和女性的心率、耗氧量、能量代谢率、肺通气量、氧脉搏和氧通气当量在每个负荷下的平均值,以及男性和女性的最大心率、最大耗氧量和最大通气量值,并分析其差异性。并用曲线分别拟合出心率、耗氧量、肺通气量、能量代谢率的关系。第五章根据被测者运动时机体的氧脉搏的降低,氧通气当量的增加,心输出量的降低以及无氧阈的出现这四种反应机体做功效率降低的的转折点,分别得出男性和女性在氧脉搏降低,氧通气当量增加,心输出量降低以及无氧阈出现时的心率、耗氧量以及能量代谢率值,并参考以前学者的划分方法以心率、耗氧量及能量代谢率为指标划分了体力劳动强度等级。此劳动强度分级与以前学者的区别在于区分了性别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