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欧洲声乐教育史为研究对象,采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论述方法,根据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声乐教育的目的、内容、载体、方式、功能、理念等因素的变迁所呈现的差异,建树性的将欧洲声乐教育史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即原始形态的声乐教育发展阶段(古希腊与古罗马时期);宗教化的声乐教育发展阶段(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美歌声乐教育发展阶段(十七世纪至十九世纪中期)或称美声教育体系形成发展阶段;多元化的声乐教育发展阶段(十九世纪中后期至二十世纪)或称美声演变期的声乐教育阶段。在此基础上对各阶段的划分依据、基本特征、教育理念、培养方式、理论文献、代表人物及相互间传承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其中还包含着对个别问题的专项研究:如教会声乐教育的形成与发展;美声教育学派的地位及影响;二十世纪声乐教学法的变革及对未来声乐教育发展趋势的判断等,以此来认识并把握欧洲声乐教育的发展脉络和基本规律;探究美声传统教育理念之精髓及蕴含的深层次理论内涵和人文特质;明晰声乐教育在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地位及对人类文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而通过归纳欧洲声乐史上涌现出的著名教育家、教育学派及相关的理论和方法,可为当代教育者提供更多有价值的史学资料和理论依据,从而开阔其视野、拓展其思路,期望对中国美声教育的发展会有所启示和帮助。论述中笔者采用普通教育学的分析方法,以教育内部诸要素(教育目的、内容、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等)为分期依据和探讨基点,同时将声乐教育上升至艺术发展动力和文化传承工具的高度,着重探索其审美功能和社会属性,但不可否认由于歌唱较注重具体实践和个人体悟,因而在其本质特征中有超理论化的倾向,最原始的经验主义教育模式与口传心授的教学方法沿用至今,并在教学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它致使声乐教育的主观性与崇技性相当鲜明,因此需将音乐史学、声乐学、教育学三学科内容紧密结合,以全新的视角和多元化的思维,突破对欧洲声乐文化的传统认识,使本文的研究步入到一个崭新的层面上来,从而为声乐艺术的理论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