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和主要养分的影响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mgla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80年代以来,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持续开展人工造林,人工造林对改善该流域生态状况、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环境具有重要意义。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然而却缺乏对这独特区域造林前后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系统研究。探索青藏高原人工造林的土壤固碳及养分变化对于正确评估西藏造林活动的生态贡献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填补西藏造林对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影响研究的空白,为西藏合理进行人工造林、促进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本研究以“两江四河”流域的造林作业区及其重点区域“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人工林和对照地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西藏524个造林作业区、54对林分及对照地,获取近千份土壤样品,对造林作业区、人工林和对照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林分、环境等相关因子进行了系统地测定和研究,旨在掌握西藏造林作业区(待造林地块)土壤养分及肥力特征,研究西藏重点区域造林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养分的变化规律、趋势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西藏造林作业区的土壤养分和肥力特征西藏造林地作业区土壤养分和综合肥力(Ps)水平总体偏低,土壤磷、钾、有机质等养分普遍缺乏,土壤各属性养分和肥力水平由西北部的阿里地区至东南部的林芝市逐渐趋好,具有明显的水平地带性,而日喀则市、山南市、拉萨市造林作业区具有一定地理共性,养分水平较多相似。“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作业区养分和肥力水平稍低于全区平均水平。2、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前后土壤养分的特征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是全区人工造林的重点区域,土壤养分普遍缺乏,造林后0-80cm土层剖面上土壤容重、土壤质量含水量、TN、TP、AP、有机碳(SOC)的含量和养分水平等变化极显著(P<0.01)。造林后土壤容重降低,土壤含水量上升,SOC(OM)、TN含量增加、相应养分丰缺度和分肥力趋好,TP、AP则变化相反。综合肥力、pH、TK则基本不变。AP的养分等级和分肥力水平转化比例最多、最明显,其次是TP、TN和OM,造林后土壤最缺AP。3、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前后土壤养分的土层间变化(1)0-80cm土层人工林SOC、TN、TP、TK、AN、AP、AK储量分别为66.18Mg hm-2、7.55 Mg hm-2、5.8 Mg hm-2、118.62 Mg hm-2、53.16 g m-2、4.72 g m-2、95.42 g m-2。造林前后各土层pH、AK、粒径组成均无显著差异。造林对土壤表层0-20cm的改变最显著,表层对整土层的变化占主导作用。造林后AP在各土层显著降低,其相对变化率(绝对值)各土层均最大,TK变幅最小,AP变化的各评价指标造林前后各土层中均差异显著。(2)土壤养分随土层深度变化,有无造林均变化趋势相近,土壤容重随深度增加而增加,土壤质量含水量降低,SOC、TN、TP、AN、AP、AK含量、储量均降低。土壤养分表现出表聚性,上层优于下层。4、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造林年限下土壤养分的储量变化(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储量存在显著差别。耕地各养分储量均最高,造林后(5-15a)养分储量普遍降低。荒地和草地造林后土壤SOC、TN积累,>15a林分固定效益明显,各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均对TP、TK、AP损耗,耕地造林AP损耗更显著。各土地利用类型造林后表层土壤容重均降低明显。荒地和草地造林后土壤质量含水率增加明显,而耕地造林仅表层增加显著。(2)不同造林年限人工林土壤SOC、TN、AN储量随林龄增加而增加,TP、AP储量随之降低。造林后>15a林分SOC、TN储量增加显著,各林龄林分对AP消耗显著。15-30年林分SOC累积速率最高。造林后不同林龄林分表层0-20cm土壤容重均降低显著、土壤质量含水率升高显著。造林>30a才能显著改变土壤容重、含水率、粒径结构。(3)草地和荒地造林后土壤SOC、TN储量各年限上基本都增加(5a<林龄<51a),表层增加显著,草地造林15-30a林分增加最多,荒地>30a林分增加最多,荒地造林>15a以上林分造林年限越长其SOC、TN增量越多。TP、AP、TK储量各土地利用类型各年限各土层上基本都减少。草地造林<15a林分AK储量增加明显,>15a林分减少,而荒地造林在多数土层上增加。耕地造林(<15a)各养分储量各土层基本均减少,AP各土层减少明显。5、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造林前后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因素(1)林分因子不是研究区域造林后影响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只能解释其30.5%的变化。主要影响SOC、TN、AN的变化,SOC的变化与造林年限、表征林分生长的因子正相关,TN与上层土壤中与林分生长因子正相关,下层则负相关,AN的相对变化率也相似。造林后影响SOC、AN、TN储量变化的林分因子依次是造林年限、林下植被盖度和平均冠幅,呈正相关,而AP、TK、AK、TP的储量变化基本与表征林分生长的因子负相关。AK、TP的变化受林分因子影响较小。(2)环境因子不是影响造林后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只能解释19.7%的原因。土壤养分的变化主要与气温和海拔相关。AP、TK的变化与海拔负相关,与气温正相关。而AN的变化在下层土壤中与气温负相关,与海拔正相关。环境因子对AP变化的影响最高,海拔对AP的影响度大于温度。SOC、AK的变化基本与环境因子无关。(3)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其初始土壤理化性质显著不同,土壤初始条件是造林后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但对AK的变化影响很小,初始土壤AP、TK含量水平、容重对土壤养分储量变化影响较大,与造林后AP、TN、TP的储量变化负相关。(4)造林后影响土壤养分储量变化的因子类别及程度表现为:土壤初始条件(土地利用)>林分因子>环境因子。造林后,林分因子和环境因子对上层土壤内的土壤理化性质、养分储量变化及相对变化率影响更强,对土壤养分累积速率的影响在下层更强。造林后,影响TN、TK、AP、TP变化的主要是初始土壤条件,呈负相关。影响SOC变化的依次是林分因子、初始土壤条件,与造林年限、平均冠幅正相关,与初始土壤TN、SOC含量负相关。AK受影响很小。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胆手术患者导管管理中运用管道护理风险评估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9年3月肝胆手术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导管管理方案不同均分为两组,对照组进行常
针对锐进F系列这一典型型号的减速机,首先利用Pro/E软件建立了该型号减速机斜齿轮的实体单元模型。然后利用ANSYS软件对该减速机斜齿轮进行了静力分析并对齿轮的局部进行网格
金融专硕培养的研究生教育属性使其在人才培养应该坚持精英教育理念,培养满足我国金融业发展的精英人才。但从认识和现实情况来看都似乎与我国普惠金融建设的背景存在矛盾。
山东省临沂市现有大中型水库893座,可养鱼面积133万hm2,大部分水库具备大银鱼生长、繁殖所需的生态条件,有计划地开展大银鱼移植增殖,并做好资源管理和保护,使大银鱼在水库中顺利产卵孵化
目的观察蜂针结合自血疗法治疗中重度痤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月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中重度痤疮患者60例,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予
<正> 民勤沙区位于我国腾格里沙漠的西南缘及巴丹吉林沙漠的东南缘,属于典型的干旱区域,为明显的大陆性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干旱炎热,风大沙多,冷热变化大,太阳辐射强烈。最高
试验设计制作了3系列不同粗骨料含量的混凝土试块,利用NEL饱盐电导率法对试块进行了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测定,以探讨粗骨料含量对普通和再生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能的影响。试
唐代进士科考试时间是一个有待进一步明确的问题.本文在对唐代进士科举子申送和省试时间进行考证的基础上,得出了进士科举子在每年的十月份申送,尚书省考试是在十一月至来年
随着自动化技术和人工智能控制算法的快速发展,机器人技术也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并在智能制造、航天航空、海洋探测、医疗服务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其中柔性关节机械臂因其卓
以聚乙烯醇(PVA)为成膜剂制备了介孔材料SBA-15以及PT/SBA-15复合膜修饰电极,考察了其在肌红蛋白上的电化学行为,实验结果表明,SBA-15以及PT/SBA-15复合膜修饰电极对肌红蛋白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