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明代中叶以后,商业出版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书籍的数量和种类激增,凡例也随之迅速增多,广泛分布于各类书籍中。与宋元相比,明代凡例的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为多样,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和功能。在明人看来,凡例不只是用于说明的文字工具,还是表达自我思想和展现文学素养的平台。目前,学界在明代方志、家谱、诗词、文集、小说和戏曲等书籍的凡例研究上已取得不少成果,但多数只是挖掘凡例具体的文献资料价值,尚未对其本身的特性和发展面貌展开深入研究。本文由七个部分构成,首次对明代凡例本身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考察与研究,揭示了其特点与功能。绪论部分,首先明确研究对象的范围,其次阐述研究价值,再次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最后介绍研究方法和材料来源。正文第一部分,考察了凡例的起源与形成过程,回顾了宋元凡例的发展概况:早在汉代,书序中就已有零散的有关编例的文字;至魏晋南北朝时,出现了序例;到了唐代,终于产生成熟的凡例,但数量很少;宋元时,随着雕版印刷的兴起,凡例才逐渐增多。第二部分,描述了明代凡例的增长趋势与分布状况:明代早期,凡例发展缓慢;正德以后,凡例的数量和撰有凡例的书籍种类增速加快;至于万历,则迎来爆发式增长。并分析了晚明发达的商业出版对凡例发展的促进作用。第三部分,归纳了明代凡例的特点:形式上,出现了对凡例进行署名、钤印和批点等现象;许多凡例写刻精工,不同于正文的匠体字。内容上,不止有对图书内容和编纂体例的说明,还包括书名含义、创作主旨、成书经过、版权声明、学术问题的考证、标点符号的释义、实践书本内容的注意事项、阅读和保管书籍的方法,以及广告、致谢、谦辞等。此外,明代凡例的语言风格多样,文学性强,注意对仗押韵,铺陈词藻典故,逐渐成为文学鉴赏的对象。第四部分,总结了明代凡例的功能:除了基本的说明功能外,还具有记叙、广告、应酬、表达自我以及与读者沟通等功能。第五部分,阐明了凡例鉴定的重要性,揭示了明代凡例中出现的套用、移植和作伪等现象。读者应结合正文、序跋以及相关书目、版本等资料,考辨凡例的年代和作者,验证其内容的真实性。结语部分,展望了凡例的研究前景。另外,文末附有宋、元、明凡例统计表,按四部分类法对凡例进行了分类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