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CO2发泡法制备PCL组织工程支架及胰岛细胞体外分化的应用基础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edom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再生医学的兴起,利用组织工程支架和种子细胞修复受损组织/器官,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超临界流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绿色技术,有条件温和、不使用有机溶剂、操作简单等优点,逐渐在组织工程支架制备领域受到研究者的青睐。糖尿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4种非传染性疾病之一,其患病人数逐年增长,糖尿病的根治变得迫在眉睫。利用组织工程的原理,将胰腺细胞负载于支架并植入体内;或是利用干细胞在体外高效地分化得到能分泌胰岛素的β-细胞,单独或是负载于支架后植入体内,以取代传统的胰岛素摄入治疗,在根治糖尿病方面表现出巨大的前景。然而,无论是对于支架制备亦或是干细胞体外分化的原理和方法,人们的理解尚浅。本文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技术,深入研究了简单发泡法和两步泄压发泡法中各操作因素对泡孔形成的影响,并对泡孔生长的机理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对人胚胎/多能干细胞(human embryonic stem cell/induced pluripotent stem cell,hESC/hiPSC)在体外分化胰岛始祖细胞的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个体外诱导定型内胚层分化的新型路径,以及无Activin A/FGF的胰岛始祖细胞分化方法,为其在组织修复的应用研究奠定了基础。首先,利用超临界CO2简单发泡法,制备了具有单一模式孔的聚己内酯(polycaprolactone,PCL)支架,研究了保压时间、操作温度、操作压力和泄压速率对泡孔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5-2 h范围内,延长保压时间,泡孔孔径变小而孔径分布越窄,超过2 h后由于样品中的CO2达到饱和,其孔径和孔径分布不再发生变化。操作温度对泡孔的影响最为显著,在35℃以下和60℃以上时,发泡均不能进行;在35-60℃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泡孔孔径从17.5±7.7 μm增长至150.8±37.2μm;特别地,研究发现超临界CO2导致PCL熔点降低,PCL的发泡模式会发生改变,在40℃以下表现为“固态发泡”,而在40℃以上则表现为“熔融态发泡”。操作压力对泡孔的影响很大程度依赖于操作温度,40℃时,操作压力在10-25 MPa范围内,泡孔孔径在20-30 μm波动;而60 ℃时,操作压力从25 MPa降低至10 MPa,泡孔孔径从25.2±4.3 μm增加至238 ± 32μm。泄压速率从5MPa降至0.005 MPa/s,泡孔孔径从23.8±5.0μm增大至345± 54 μm。关于孔隙率,温度是首要考虑的因素。35℃时的孔隙率只有60.8 ± 3.2%,而当温度高于40℃时,孔隙率达到最高并保持在80%左右。泄压速率对连通孔隙率的影响最大,泄压速率从0.03 MPa/s提高至5MPa/s,连通孔隙率从41%增至71%。在超临界CO2简单发泡法的基础上,将发泡流程改进为两步泄压发泡法,制备了具有双模式孔的PCL支架。研究发现,温度升高,大孔和小孔孔径越大且分布变宽,40℃时小孔和大孔的峰值分别位于35μm和140μm附近,而50℃时,则在70μm和160μm附近。保压时间在0.5h时只能制备出孔径为31.9±2.9μm的单一模式孔支架;在1-2h可得到双模式孔支架,随着保压时间延长,气核密度从(186±15)× 105/cm3增长到(215±81)× 105/cm3,并随着气核合并而大孔孔径增大,但小孔孔径不变。随着平衡时间在0.5-1 h范围内延长,大孔的泡孔密度从(3.17±0.48)× 1 05/cm3下降至(1.75±0.41)× 1 05/cm3。中间压力对泡孔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规律,在7-12 MPa时,大孔和小孔的孔径都随着中间压力的降低而增大;中间压力在5-7Mpa范围内,大孔和小孔的孔径反而随着中间压力的降低而降低。利用发泡中断法,阐述了两步泄压发泡法的泡孔生长机理:(a)保压阶段,CO2进入聚合物基质;(b)第一步泄压阶段,大孔的前体成核并依中间压力的高低适当生长;(c)平衡阶段,样品中的CO2会在基质内重新分布达到稳态,第一步泄压阶段产生的气核在该阶段合并形成更大的气核/泡孔;(d)第二步泄压阶段,聚合物基质内的所有CO2逸出,一部分用于大孔体积的扩张,另一部分在未发泡区域成核、生长形成小孔,随着基质固化,得到了同时具有大孔和小孔的双模式孔支架。该机理对双/多模式孔支架制备具有借鉴意义。在以上发泡实验的基础上,利用细胞模型构建气泡生长的物理模型,研究了超临界CO2发泡过程种的泡孔形成过程。以Zaremba-Dewitt模型作为本构方程,通过动量衡算和质量衡算,推导了超临界CO2发泡过程中气泡在PCL基质中生长的数学模型。为了求解该模型,引入PC-SAFT状态方程模拟计算出CO2在PCL中的溶解度曲线,利用得到的溶解度数据计算出细胞模型所需要的初值条件。结合实验数据,将所有边界条件代入模型,模拟了不同操作压力和不同泄压速率条件下气泡在PCL中的生长曲线,其变化趋势和实验结果吻合较好,该模型可用于预测超临界CO2简单发泡法的泡孔生长过程。另外,对从hESC/hiPSC出发体外分化获得胰岛始祖细胞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了利用小分子化合物chir99021(CH)抑制GSK3β信号通路能够诱导内胚层细胞形成的方法。具体地,用2-6 μM的chir99021浓度处理细胞时,44.7%的H1细胞(hESC)在4 μM处能表达内胚层标记蛋白SOX17,82.5%的6-9-9细胞(iPSC)能在3 μM处表达SOX17,而在更低或更高的CH浓度下两种细胞表达SOX17的比例都会下降。基因插入细胞系H9-SOX17-mcherry(hESC)在3μM处有最高的mcherry表达也验证了这个现象。同时,发现利用骨形态发生蛋白(BMP)通路抑制剂dorsomorphin(DM)和CH同时处理细胞,能够显著提升SOX17的表达,从38.4%提升至78.1%。利用TGF-β通路抑制剂能够抑制CH诱导下SOX17表达,说明该诱导方法是通过TGF-β信号通路实现的。RT-qPCR结果显示,CH处理的细胞在D1时多能性标记(pluripotencymarker)Nanog和Oct4 的表达迅速下降,原条标记(primitive streak marker)T、Mixl1、GSC 在 D1-D2 出现瞬时表达,而内胚层标记(endodermmarker)Foxa2和SOX17表达量从D1至D4逐渐上升,表明了定型内胚层的分化发生。这些细胞在体外可进一步分化成为胰岛始祖细胞和肝芽细胞,证实了该细胞具有内胚层潜能。RNA测序结果表明,CH通过激活Nodal信号通路绕过Activin通路激活TGF-β通路,实现定型内胚层的诱导分化。利用CH+DM诱导获得的定型内胚层细胞,对胰岛始祖细胞的分化方法进行了优化。发现将分化阶段S3从2天延长至4天、在S3添加蛋白激酶C(PKC)激活剂PDBu和在S4添加50 μM ROCK抑制剂Y27632均能显著提升胰岛始祖细胞标记NKX6.1在细胞的表达。此外,在D4将细胞按1:6稀释可以将另一种胰岛始祖细胞标记PDX1表达提升至90%以上,但是会抑制NKX6.1在细胞中的表达,说明细胞密度对胰岛始祖细胞的分化有一定影响。最后,尝试了用成纤维生长因子2(FGF2)替换培养基中的FGF10,发现PDX1的表达不受影响;即使将FGF从培养基中完全移除,对PDX1和NKX6.1的表达也没有任何负面影响,说明本方法中胰岛始祖细胞的分化不依赖于FGF信号通路。论文利用超临界CO2发泡法,可以制备出具有不同孔径大小、不同孔结构的单/双模式孔PCL组织工程支架,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超临界CO2发泡法中泡孔生长过程;同时,利用新型的干细胞体外分化手段,可以高效地生产胰岛始祖细胞,将组织工程支架和种子细胞二者结合,对基于组织工程支架的组织/器官修复方法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作为一种新兴的照明光源,具有体积小、发光效率高、寿命长、安全环保等优点,正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传统照明光源。LED的电学特性与传统光源相比具有很大的不同,它不能用交流电(AC)来直接供电。因此,需要使用LED驱动电源来连接交流电与LED,并提供有效的能量传递。为了充分发挥LED光源的优势,LED驱动电源需要满足成本低、寿命长、效率高等要
随着智能设备和各种高级多媒体应用的迅速普及,消费者对未来蜂窝无线通信的速率、时延、可靠性等需求已大大增加。国际电信联盟无线电通信组(Internation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Union-Radio Communications Sector,ITU-R)已经为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5th Generation,5G)制定了 10 Gbit/s的峰值速率要求。
集成微波光子学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主要研究内容是使用光子集成技术将传统分立光器件构造的微波光子系统集成到光子芯片上。其主要实现的功能包括光域微波、毫米波信号的产生,光域微波光子信号传输、处理以及检测。光子集成技术的使用减小了传统微波光子系统的体积,降低了系统的功耗,提高系统的稳定性与可靠性。目前光子集成材料体系主要有磷化铟(InP)、氮化硅(SiN)和绝缘体上硅(Silicon-On-Insulat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加速深化发展,雷达系统对测量分辨率的精细度需求持续提高,因此需要雷达系统提供具有更大带宽的探测信号,也使得信号载频也不断提升。太赫兹(THz)波是频率介于0.1~10 THz内的电磁波,与微波相比,其所处频段高,可以承载具有更大带宽的雷达波形,进而能对物体进行超高分辨成像。与激光雷达和红外雷达相比,太赫兹波对烟雾和沙尘具有良好的穿透力,更适用于战场环境。目前,关于太赫兹雷达的研究已
近几年,信息技术的进步极大推动了集成电路制造业的发展。采用硅(Si)作为沟道材料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MOSFET)器件是现代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的基础,Si MOSFET器件性能的提升(或获得更大的工作电流)主要依赖于沟道长度的缩短。为了克服缩短沟道长度带来的短沟道效应,在摩尔定律的不断演进
共同体,是近年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至今已形成多个学术流派。其中,自由主义是当之无愧的理论霸主。作为西方现代社会的基本哲学,以罗尔斯(John Rawls)为代表的当代自由主义凸显了西方社会的三大严重困境:个人主义泛滥、道德的缺失和国家中立的危机。这些问题刺激了社群主义的三位“主将”——桑德尔、麦金太尔、泰勒——分别从哲学的、道德的和政治的三方面对自由主义展开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可以说
本文是将马克斯·韦伯和米歇尔·福柯共同置于伦理实践领域进行比较的一项尝试。它试图从伦理角度出发,考察两人思想中就现代个体的自我治理问题上所产生的交织。韦伯和福柯都是现代欧陆思想家中不容忽视的重要人物,他们分别研究过现代性下的权力机构、宗教团体和个人实践等问题。对这两人的比较可以从多种角度展开:他们对支配类型的研究,对规训技术的关注,韦伯意义上成为桎梏的理性和福柯的知识性治理,以及他们在方法论上继承
自《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修订以来,国家与地方出台了大量法律法规与政策意见,意图助推成果转化,但实际效果难孚预期。其中,管理复杂性与政策变动频繁、资源供给不足与配置效率低下、商业逻辑与学术文化冲突等问题依然严重阻碍转化效率。表现在结果上就是转化规模与转化收益并未产生显著变化,科技成果转化中长期存在的固有矛盾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如何破解技术转移障碍,提高技术转移绩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目前,部分高
多能干细胞具有分化成各种细胞、组织和器官的潜能,在疾病模型、药物筛选、细胞治疗及再生医学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体细胞可通过核移植、细胞融合、转录因子或化学小分子诱导等方式转变为多能干细胞,其中化学小分子操作方便、不会造成基因组的改变,可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细胞命运决定的机制。然而目前小分子介导的小鼠体细胞重编程(化学重编程)效率较低且耗时久。针对这个问题,我们开展了化学小分子筛选,发现小分子药物R4
本研究试图以社会网络分析的范式考察公共文化服务在基层的实践结构。在中国当前文化发展脉络下,文化作为合理化治理工具,表现于官方文化政策论述,同时又在官方与民间的互动过程中深入影响着个体到共同体之间不同的文化思维与应对政策的态度。然而在硬软件仍依赖政府、机构资源的情况下,更需考察公共资源分配与联结的有效性,重新描述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同位置的多元行动者及各行动者在关系中拥有的资源、技术、理性和思维。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