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与述情障碍水平的相关性,为临床提供诊疗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2011年12月至2012年6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门诊及住院部30例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诊断标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评分>20分,且SCL-90量表躯体化因子分>2的抑郁症患者为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简称躯体组);30例SCL-90量表躯体化因子分≤2的抑郁症患者为不伴躯体症状抑郁组(简称不伴组)。对两组对象采用放射免疫法测晨起8时血清皮质醇水平,并使用多伦多述情障碍量表(TAS-20)评定述情障碍。两组间血清皮质醇水平及述情障碍的差异采用t检验,并对各组血清皮质醇水平及述情障碍采用单因素相关性分析。结果1.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为(533.88±144.10)μ mol/L,不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458.27±82.87)μ 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78,p=0.00。2.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述情障碍总分(67.13士6.96),不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62.03士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p=0.007。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识别情感障碍因子分(24.50士3.78),不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21.63士3.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96,p=0.004。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描述情感障碍因子分值(15.30士2.69),不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13.57士2.0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16,p=0.007。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外向性思维因子分(27.03士4.44),不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26.03士2.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062,p=0.294。3.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述情障碍总分存在正性相关:r=0.596,p=0.001,有统计学意义;与识别情感障碍因子存在正性相关:r=0.391,p=0.033,有统计学意义;与描述情感障碍因子存在正性相关:r=0.435,p=0.016,有统计学意义;与外向性思维因子存在正性相关:r=0.452,p=0.012,有统计学意义。4.不伴躯体症状抑郁症组血清皮质醇水平与述情障碍总分存在正性相关:r=0.418,p=0.022,有统计学意义;与外向性思维因子存在正性相关:r=0.489,p=0.006,有统计学意义;与识别情感障碍因子无相关性:r=0.266,p=0.155,无统计学意义;与描述情感障碍因子无相关性,r=0.269,p=0.150,无统计学意义。。结论1.伴躯体症状较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血清皮质醇水平高。2.伴躯体症状较不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患者存在较重的述情障碍,具体体现在识别情绪障碍、描述情绪障碍。3.伴躯体症状的抑郁症述情障碍的严重程度与血清皮质醇水平存在正相关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