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2015-2019年重庆市门诊三种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药品费用数据,了解重庆市三甲医院门诊慢性病药品费用基本情况,构建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门诊次均药品费用单一预测模型和组合预测模型,并筛选最优模型,以期为门诊慢性病次均药品费用的预测提供一定的方法学支撑,为重庆市慢性病相关费用的有效调控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同时,通过拟合中断时间序列模型,评估全面实施药品零差价政策(ZMDP)在重庆市三甲医院的实施效果,以期为政府或相关行业部门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收集整理重庆市某三甲医院门诊三种疾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的就诊费用数据,描述性分析三种疾病的基本特征;基于慢性病次均药品费用构建BPNN、WNN、ENN、LSTM、ES单一预测模型,以及ES-WNN、ES-BPNN、ES-ENN组合预测模型,并采用RMSE、MAE以及MAPE等指标对模型性能进行评价,筛选出最优预测模型;同时,基于重庆市全面实施ZMDP前后的费用数据,拟合中断时间序列的分段回归模型,探究相关变量的趋势变化与长期变化,合理评估ZMDP的实施效果。结果(1)2015年1月-2019年2月重庆市某三甲医院三种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累计门诊量共350848人次,其中男性共计176340人次(占50.26%),女性共计174508人次(49.74%)。2015年1月-2019年2月该机构的三种慢性病(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门诊量呈总体下降趋势。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63.74岁、64.78岁、67.53岁,门诊就诊量分别为197227人次、130993人次、22628人次,次均药品费用分别为736.56元、601.00元、778.36元。(2)次均药品费用的5种单一模型,针对糖尿病的预测性能为LSTM>WNN>ES>BPNN>ENN;针对高血压的预测性能为LSTM>WNN>ES>BPNN>ENN;针对冠心病的预测性能为LSTM>WNN>BPNN>ES>ENN。从评价指标(RMSE、MAE、MAPE)综合来看,LSTM模型预测精度最高,即预测性能最佳,其后依次为WNN、BPNN、ES模型,而ENN模型最差。(3)次均药品费用的3种组合模型,无论预测精度还是准确度均较单一模型有所提升。同样,从评价指标综合来看,ES-WNN组合模型的预测性能最佳,其次为ES-BPNN、ES-ENN组合模型。(4)中断时间序列的分析结果显示,ZMDP的全面实施已产生不同程度的瞬时及长期效应。三种慢性病总的次均药品费用瞬时水平下降49.92元(P=0.008);同时,三种慢性病的总门诊量虽无瞬时变化(P>0.05),但长期趋势呈明显下降(P<0.001)且每月下降约191人。分别地,糖尿病次均药品费用在政策施行后瞬时下降45.51元(P=0.029),且呈现长期趋势的下降(P=0.029);高血压患者次均药品费用虽未发生瞬时变化(P=0.276),但其长期下降趋势明显(P<0.001);冠心病的次均药品费用的瞬时和长期趋势均下降明显(P均<0.05),且每月持续下降10.23元。结论(1)门诊慢性病患者的药品费用虽有一定程度缓解,但高居不下,后续仍需持续调整医药价格卫生服务体系,切实有效调节药品费用。(2)组合预测模型可实现对于药品费用预测更高的精确度和准确度,且均优于单一预测模型。其中,ES-WNN预测性能最优,应该更适于门诊慢性病药品费用的预测,这为费用预测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亦可为后续研究其它疾病费用的预测模型提供一定的思路。(3)中断时间序列分析很好地呈现了药品零差价(ZMDP)实施前后的特征变化,能有效评价重庆市公立医院全面实施ZMDP的实际效能,并证实ZMDP实施后患者的药品费用明显降低,使患者的经济负担得到了减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