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日本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登陆期间的地形和冷空气对其强降水影响作了初步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一带地形对台风降水带具有显著的增幅作用,沿海地区的降水与地形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地形作用导致的强降水中心主要集中于山顶及其附近,这样的分布形态与登陆台风的强度偏强有关。“罗莎”偏强的风速在受地形抬升时具有较大的垂直强迫速度,使降水降落速度减缓,落区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地面加密观测资料,结合雷达资料和日本再分析资料,对0716号台风“罗莎”登陆期间的地形和冷空气对其强降水影响作了初步的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浙江沿海一带地形对台风降水带具有显著的增幅作用,沿海地区的降水与地形高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地形作用导致的强降水中心主要集中于山顶及其附近,这样的分布形态与登陆台风的强度偏强有关。“罗莎”偏强的风速在受地形抬升时具有较大的垂直强迫速度,使降水降落速度减缓,落区向下游偏移;另一方面,偏强的风速意味着相同的降落时间内降水被平流的距离更远。“罗莎”台风登陆前,浙江福建一带有冷平流,冷空气从台风西南侧卷入台风内环流。由于冷空气的覆盖,造成了江苏福建一带降水稀少。“罗莎”台风登陆后,自黄海上空低空层卷入的弱冷空气与东南暖气流交汇于浙苏皖交界处,多次产生强对流雨团,造成杭州暴雨。为进一步分析台风环流和环境相互作用对降水的影响,对“罗莎”进行了数值模拟实验(控制实验)。实验对台风的路径和降水取得了较好的模拟结果。对模拟结果进行分析,表明冷空气活动与诊断结果一致。从海上低空层卷入到台风外围环流的冷空气与台风东南侧暖气流交汇,形成锋面雨,是杭州雨带形成的原因。浙江沿海地形与其上游地区的降水平均值对比,其变化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台风雨带降水对沿海地形的降水变化影响很大。而由地形对上游来流强迫产生的抬升垂直速度与模式1km层垂直速度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表明模式低层的垂直速度主要受地形强迫主导。过地形剖面图显示,抬升凝结区位于迎风坡上,凝结形成的雷达回波被平流至山顶甚至下游;气流在背风侧盛行下沉运动并引起温度增加和相对湿度降低,从而使模式输出的雷达回波在背风侧出现低值区。在控制实验基础上设计了两个敏感性实验,分别将浙江地区的地形去除(降为1m)和减半。得到的实验结果显示:此次台风的路径和强度对模式地形并不敏感;而降水随地形的变化发生了很大的差异。去除地形后,台风在浙江地区的降水分布变得相对均匀,且强度变小,降水集中在山区的地形特征几乎消失。在浙江地形减半实验中,降水保留了部分地形特征,但降水强度与控制实验相比仍然偏小很多。这两个实验显示了地形在台风登陆过程中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适应性观测(目标观测)是提高高影响天气可预报性的有效方法,是国内外数值预报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THORPEX国际科学计划的核心内容,成为未来十年国际大气研究的核心目标。而敏感区的确定是适应性观测研究中的关键,随着适应性观测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确定敏感区的方法得到了较大的发展。目前确定敏感区的理论方法主要包括ETKF、CNOP和SV等方法;同时也可以通过分析集合预报的初始误差和预报变量误差的关系
袖珍云闪(CID)是发生于雷暴中的一种非常特殊的放电现象,本文利用位于广州从化和重庆两地的VLF/LF多站闪电探测系统观测到的大量CID全面地分析了CID不同于常规地闪和云闪的多方面的性质,并重点比较了+CID和–CID两者之间的差异,证明两者之间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其中–CID表现出了更多的特殊性。本文主要得到了以下几方面结论:CID能够产生非常大的电场变化,总体上比地闪回击产生的电场变化
北京地区多年的观测分析和临近预报业务经验表明,从河北境内移进北京西北部山区的雷暴占到了北京地区雷暴的50%以上。部分雷暴下山后,或增强或减弱,其演变趋势,常常是临近预报中的一大难题。特别是在天气尺度强迫较弱的情况下,雷暴是否可以下山,下山后是否增强,取决于很多局地细微的物理条件变化,这对临近预报更是一大挑战;另一方面,北京地区常有局地突发的暴雨过程发生,而造成这种局地强降水的新生雷暴,其发生时间、
在天气预报中,降水的可预报性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尤其对于东亚季风区降水的预报被认为是一项极具挑战的工作。近几年,国际上已开始研究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对天气过程的可预报性问题,用以改进物理参数化方案和研发气候模式同化系统。另外,“天气或气候模式功能逐渐倾向天气-气候一体化”已成为未来数值模式的发展趋势。利用气候模式进行天气预报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际应用价值。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北京气候中
动能谱分析表明,给定数值预报模式存在对实际大气运动的最高有效分辨尺度的问题。同样地,给定数值预报模式也存在对实际地形的最高有效分辨尺度的问题,也即模式有效地形问题。模式地形中若包含有模式无法正确“分辨”的次网格地形,不但对数值模式预报无益处,而且还会激发出“噪音”,对模式预报结果造成“有害”的影响。通常地,采用某种滤波平滑的方法对高分辨率的地形资料进行平滑,构造模式的有效地形。针对GRAPES模式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卫星云图资料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两次影响范围很大的飑线个例进行了天气背景和雷达回波特征的分析。第一个个例是2002年8月24日发生在豫皖苏沪浙鄂五省一市的强飑线,主要结果如下:(1)天气学分析结果表明:此飑线是在对流层中高层槽后冷空气南下,低层和地面有切变线辐合,大气层结很不稳定,深层大气垂直风切变中等的背景下产生的,低空急流提供了有利的水汽条件
在对2008年6月9日发生在皖浙赣地区的梅雨锋中β尺度对流系统模拟的基础上,应用高分辨率的MM5模式输出资料和分部位涡反演分析方法,对这个中β尺度对流系统(MCS)进行了诊断分析。研究发现反演得到的平衡场能够反映MCS的主要特征,从反演出的平衡场可以清晰地看到系统涡旋的发展,非平衡场则显示系统的辐合辐散,可以直观地表明系统的发展状态。分部位涡反演显示在MCS的发展过程中,潜热释放对MCS的发展起了
平流层对流层交换(STE,stratosphere-troposphere exchange)对大气辐射性质和化学性质有重要影响,是研究大气化学、气候变化,发展平流层对流层耦合模式所必须考虑的过程,是当前国际热点研究领域之一。对流层向平流层的输送( TST ,troposphere-to-stratosphere transport)则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城市群近地面高污染区域
如何更好地模拟水物质的平流和分布,对于数值天气预报效果的改进,特别是对于更好地模拟降水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大型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数值模式的分辨率日益精细化,使云的显式计算成为可能,这样就对水物质的平流计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平流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到高精度、守恒、保形。同时,如果直接用高阶的中央差分方案去求解水物质平流问题,会导致很大的数值频散,出现负水汽,而对于标量场的平流过程,不应改变其相
利用1960到2008年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中国740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首先分析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各区域的雨季进退情况,接着对江南和江淮地区春季降水异常的环流背景和外强迫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海陆热力差异对降水异常和降水区域的影响;最后利用MM5v3中尺度区域模式、NOAA的CMAP降水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东亚及周边海域表面温度差异和地形对春季我国东部西南风降水的影响。得出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