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生于上世纪美国社会急剧动荡的五六十年代的非虚构文类改变了当今的新闻写作,也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文学领域对现实世界的及时反馈,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蕴藏的无限可能也在吸引着许多人的目光,《寻路中国》就是彼得·海斯勒在中国考察多年的非虚构作品,彼得·海斯勒的作品《寻路中国》对中国乡村和工厂的书写表现出了客观而立体的中国形象。彼得·海斯勒作为来自西方世界的美国人,在他身上不言而喻有着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有着西方话语世界对中国的固有认知,但他很好保持住了自身的作者主体性,彼得·海斯勒对中国乡村和工厂的叙述带着普遍意义上的人道主义色彩,他关注和同情处于中国底层社会的广大群体,并且为中国温情而独特的“地方感”所深深吸引,在彼得·海斯勒的文本之中能够感知到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感染力,与之相比,国内非虚构作家们对中国乡村与工厂的书写带有着更多的忧患意识和学术气息,面对如今中国日渐发展的城镇社会体系以及逐渐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彼得·海斯勒在《寻路中国》中所展现的底层叙述视角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