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远洋船舶运输业和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涉海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载水和循环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有害细菌滋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消毒是水体处理过程中灭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海水消毒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物理法耗能高、持续性差,传统的氯化等化学法产生具有三致效应的有机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洋船舶运输业和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涉海经济的重要产业。然而,远洋船舶排放的压载水和循环海水养殖池塘水体中的有害细菌滋生,对海洋生态系统及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消毒是水体处理过程中灭活有害生物的重要手段。海水消毒技术主要包括物理法和化学法,其中物理法耗能高、持续性差,传统的氯化等化学法产生具有三致效应的有机消毒副产物(Disinfection Byproducts,DBPs)。近年来,基于硫酸根自由基(Sulfate Radical,·SO4-)的新型高级氧化技术(Advanced Oxidation Processes,AOPs)在水体消毒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但对海水有害生物的灭活应用研究有限。本文采用紫外(Ultraviolet,UV)活化过硫酸盐(Peroxydisulfate,S2O82-,PDS)的新型AOPs,以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E.coli)和革兰氏阳性菌-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tiae,S.agalactiae)作为海水有害生物的指示细菌,主要对UV/PDS系统灭活海水有害细菌的灭活效率、灭活机理及无机DBPs的产生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UV/PDS系统在UV强度为30μW/cm~2,PDS浓度为0.1 mmol/L,反应120 s内对初始细胞密度为10~7 CFU/m L的E.coli和S.agalactiae灭活率分别高达4.13-log和4.74-log,随着PDS浓度及UV强度的增大,UV/PDS系统的细菌灭活率逐渐增高。相同条件下,当PDS超过15 mmol/L时UV/PDS系统对E.coli和S.agalactiae的灭活开始出现抑制趋势。随着海水中无机阴离子Cl-、Br-、HCO3-和SO42-等浓度的增加,UV/PDS系统对E.coli和S.agalactiae灭活均起抑制作用。UV/PDS系统中主要产生·SO4-和羟基自由基(Hydroxy Radical,·OH),其中·SO4-对E.coli和S.agalactiae的灭活贡献率最大,分别达到41.05%和42.51%。(2)E.coli和S.agalactiae灭活机理研究表明,相对于单独UV照射,UV/PDS系统加剧了细胞结构的破坏,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显示UV/PDS处理后细胞表面出现明显的褶皱和孔洞。·SO4-及·OH等自由基对细菌细胞膜完整性的破坏导致胞内K+外泄,反应120 s后,E.coli和S.agalactiae胞外K+浓度分别达到1.11 mg/L和1.28 mg/L。另外,相对于单独UV照射,UV/PDS系统中E.coli和S.agalactiae细胞内的过氧化氢酶(CAT)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抗氧化酶的活性变化更为剧烈。单独UV照射主要通过破坏细胞的遗传物质DNA来灭活细菌,而UV/PDS系统则通过破坏细胞完整性、新陈代谢、抗氧化酶活性及遗传物质等多种途径使细菌失活。(3)UV/PDS系统对海水有害细菌的灭活过程中溴酸盐(BrO3-)和氯酸盐(Cl O3-)等无机DBPs的生成与海水中天然有机质(NOM)浓度有关。以腐殖酸(HA)模拟海水中的NOM,HA浓度大于0.01 mmol/L及0.1 mmol/L,可避免Cl O3-及BrO3-产生。UV/PDS系统对实际海水(船舶压载水)E.coli和S.agalactiae灭活率分别为3.92-log和4.08-log,循环海水养殖池塘水E.coli和S.agalactiae灭活率分别为4.02-log和4.13-log,且均无无机DBPs的生成。综上所述,本文对UV活化PDS灭活海水有害细菌的效率灭活机理及无机DBPs的控制等研究结果,为远洋船舶压载水及循环海水养殖池塘水等海水水体有害细菌灭活的应用及海水消毒技术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导向。
其他文献
<正>一提起“革命精神”,同学们也许想到的是先辈奋发向上的精神,或者是他们一心为人民奉献的献身精神。但是,笔者首先想到的是伟人毛泽东的《沁园春·雪》这首词所表达的革命精神。全词共分为上、下两阕,通过对雪景的描写借景抒情,通过对雪的全方位感受,营造独到的意境之美。上、下阕内容精短干练,内容言简意赅却有着十分深远的意义。
钒(V)和镍(Ni)是石油中最丰富的金属元素,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它们在环境中的含量急剧上升,已经改变了其在自然环境中的地球化学过程。然而,海洋作为陆源V和Ni最主要的汇,与之相关的地球化学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元素。同时,我们对日益加剧的人类活动对于海洋V和Ni的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程度与机制也缺乏相应的了解。而探究局部海域表层海水长时间尺度和高分辨率V、Ni变化的历史记录可以为解决上
微塑料以粒径小、质量轻、比表面积大为特征,其表面容易负载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可吸附环境中的微生物,亦可作为环境中毒害污染物迁移与传播的载体。因此,基于微塑料及其负载的有机污染物的研究在环境科学领域已被广泛关注。红树林生态系统作为微塑料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共同的“汇”,沉积物中的微塑料作为一种环境介质可与PCBs进行相互作用,但形
珊瑚礁生态系统作为热带海洋最突出、最具有代表性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但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珊瑚白化日益严重,导致全球范围内的珊瑚礁生态系统快速退化。探究珊瑚共生体响应高温胁迫的分子机制对珊瑚礁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至关重要。代谢组学是与表型最接近的组学,能够反映环境因子变化对机体产生的生理效应,具有放大基因和蛋白表达细微变化的优势。研究内容分为以下两部分:第一部分选择中国海南西沙的多曲杯
珊瑚礁生态系统在海洋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海洋生物资源的供给及国防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由于全球自然环境压力和区域人类活动压力的加剧,中国南海乃至全球珊瑚礁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亟需对珊瑚礁采取保护、修复和管理措施。珊瑚礁生态抵抗力评价可以为珊瑚礁保护、修复与管理工作提供科学的参考。目前,在珊瑚礁生态抵抗力研究中,传统实地调查法存在获取的生态抵抗力数据不连续的问题,遥感是获取大范围连续生态抵抗力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珊瑚礁正面临着严重退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导致的海水富营养化以及营养盐结构失衡加剧其退化。珊瑚礁生态系统高效的营养循环确保其高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而沉积物-水界面的营养盐交换能够调节水体营养盐的浓度及结构,在珊瑚礁海域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文探究2019年涠洲岛近海营养盐的空间变化规律,采用海岸带海陆相互作用(LOICZ)收支模型对涠洲岛南端的半封闭式海湾(
面积是珊瑚礁的最基本属性,是评估珊瑚礁资源及环境效应的前提。由于缺少可靠的面积估算方法,我国对南海珊瑚礁的面积至今尚未形成共识。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先以西沙群岛羚羊礁为例,探索利用多时相多光谱遥感影像估算珊瑚礁面积的方法,并通过与实测数据的对比验证来评估方法的可靠性;再将该方法应用至西沙群岛的其他岛礁(包括北礁、金银岛、羚羊礁、甘泉岛、珊瑚岛、珊瑚东暗沙、全富岛、鸭公岛、咸舍屿、银屿、石屿—晋卿岛、
δ相是Inconel 718镍基合金的一种第二相,δ相的形状、大小、分布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较大,Inconel 718合金棒料生产过程中出现拉伸性能不合格的情况,对合格批次和不合格批次棒料的化学成分、拉伸断口、显微组织、析出相的结构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不合格批次棒料的终轧温度偏低造成大量连续分布的针状δ相在晶界和晶内析出,由于第二相与基体的结合力相对较弱,从而降低了材料的强度,增加了材料的
珊瑚礁中发育的微环礁和原生块状珊瑚是记录过去海平面位置的理想标志物,而了解海平面变化历史对于理解海平面的变化规律及其趋势等具有重要科学意义。本文在对海南岛东部琼海市潭门镇海域珊瑚岸礁(以下简称“潭门珊瑚岸礁”)进行细致的地貌考查的基础上,沿垂直于海岸线的地貌断面共对9个微环礁和20个原生滨珊瑚进行了钻探取芯,通过GPS测量了其高程和位置,现场描述了微环礁和原生滨珊瑚的结构;实验室内对钻取的珊瑚岩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盐酸四环素(TCH)作为广谱抗生素产量逐年攀升,在水体环境中的积累以及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逐渐引起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公众的重视。其难降解性、生物富集性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不容小觑。目前在四环素废水的处理方法中,光催化法具有效率高、无二次污染、可利用太阳能资源等优势,是目前新兴绿色环保领域的热门技术之一。近年来,卤氧化铋因为其独特的电子结构、稳定的化学性质和高效的光降解能力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