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比较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石,也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理论,经过两百余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第一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前。这一时期的国际贸易理论以大卫·李嘉图的相对成本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为代表,其基础是比较优势。第二个发展阶段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这一时期,经济学家们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理论,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基本上可以归于以下四大类型:一是动态的比较优势理论;二是产业内贸易理论;三是内生国际贸易理论;四是竞争优势理论。各个阶段的比较优势理论有其时代特点,但一个共同点是:比较优势始于成本差异,并一直没有突破成本差异,而不考虑产品的附加值。即认为贸易利益来源于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源泉又在于相对低的生产成本,对产品的附加值视而不见。对于我国而言,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缺乏核心知识产权等原因,参与国际竞争的基础是源于廉价劳动成本带来的比较优势。按照现存的理论,要继续扩大出口,就要不断地降低优势产业的生产成本。但是我国出口存在一系列问题,直接或间接地说明我国仅仅依靠压低生产成本来获取比较优势的空间已经很小。对此,学者们提出的对策建议,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什么游离于比较优势理论之外的内容却是问题的解决之策?这是否意味着比较优势理论遗漏了重要的因素呢?贸易利益除了来源于生产成本的节约之外,还可能来源于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因而本文提出,产品的附加值也可以是比较优势的来源之一:产品的相对附加值越大,比较优势就越突出。本文共分七章,除第一章导论部分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内容,并归纳总结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外,其余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二章:比较优势理论的演进。比较优势理论发端于古典经济时代,最初是种完全竞争市场下的静态分析。随着新贸易现象层出不穷,理论解释乏力。新的贸易理论以更新、更现实的角度考察比较优势,或是以不完全竞争市场为分析基础,或是加入时间因素进行理论动态化,或两者皆有,从而增强了理论的解释力。将比较优势从各种理论中剥离出来,理出其发展主线,可以看到比较优势的发展是从完全竞争市场假设下的静态分析,走到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静态分析,最后到达不完全竞争市场条件下的动态分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这些理论都是从生产成本上寻求优势的内生化,因此可把现存的比较优势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