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模糊理论是由美国逻辑学家和数学家扎德1965年在《信息与控制》期刊上发表的《模糊集》论文中提出来的。本论文中我们将“模糊性”一词用“диффузность”来表示,“диффузность”原本来自拉丁语的物理学术语“diffusio”(不均匀性,扩散性)。继扎德之后,许多语言学家开始将模糊理论应用于语言研究,他们运用语用学原理来研究模糊词语,运用模糊理论对词汇、语法等其他语言学科进行研究。本论文由前言、三章正文、结论和参考文献组成,论文中对俄语中具有模糊意义的词语进行了较全面的语用分析。第一章明确了本论文中“模糊性”一词的内涵,区分了与其有近似意义的相关概念。第二章将模糊词语分为不受语境影响的界限词、指称词等与受语境影响的人体部位词、反义词等两大类别;第三章对模糊词语的语用效果,即增强文本或言语的适度性、礼貌性、形象性、灵活性等进行了较详细的描述;对模糊词语较常出现的书面文章,即政论、科技、法律等文本类型中模糊词语的具体运用进行了分析与归纳;最后对正确使用模糊词语提出了建议:在实践中要避免滥用模糊词语、要在适当的语境中使用模糊词语、使用模糊词语时要把握词语的模糊“度”等。论文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成功的言语交际与外语教学等相关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