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有序地展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成为众多一线教师和教育工作者研究与实践的新方向。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首次被提到课程目标的重要高度,在《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全日制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实验)》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作为分类目标中的最高层级,体现了其在中学德育课程中应有的重要地位和意义。价值观目标作为第三维目标这一连续体上的最高级,在落实过程中具有一定复杂性和特殊性,需要遵循个体在价值观形成过程中的内在规律并关照其他影响因素的相互作用,以此为依据来落实课程中的各类价值观目标。本课题主要研究的就是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德育课程中的落实。本课题首先对价值观目标及落实进行了一般性研究,对价值观的涵义、特点以及教育学视角下的价值观进行界定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学德育课程中的价值观目标以及“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进行较为详尽的梳理和解析。在本课题第二部分,对价值观目标的落实进行了学理探索。从主体因素、体验活动和教师素质三方面阐述了使价值观目标得以落实的内在与外在因素。以学理探索为基础,本课题在第三部分,着重阐述了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德育课程中落实的实践探索。分别从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德育课程中落实的过程、策略、方法以及评价四大方面,研究与探讨了价值观目标在中学德育课程中落实的实践。本课题研究只是一种尝试性的探索,尚显不足,还需在实践中不断加以验证和完善。愿此研究能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当前中学德育课程教师的教学实践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