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进入了社会转型期。在取得重大成就的同时,引发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利益结构不平衡导致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不断扩大,长期积压的不满与矛盾常常引发群体性暴乱,进而引发集体行动。与传统媒体时代相比,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使得公民的维权意识不断提高,通过互联网进行利益诉求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也越来越普遍。互联网为集体行动的研究提供了全景式视角,成为新兴场域和动员工具,社会支持为集体行动的发生提供了内部的帮助与支持。有关集体行动的研究在国内外学术界已经成为跨多个学科的研究命题,本研究重点考察我国当前特殊国情和舆论环境下,居民日常互联网的使用对集体行动的影响,并分析社会支持这一因素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研究进行梳理及综述,本研究提出了5个基本假设,设置了因变量(集体行动)、自变量(传统媒体使用、互联网使用、社会支持)和控制变量(性别、民族、受教育程度、政治面貌),并从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10)中选取了代表相应变量的问题,构建了互联网使用、社会支持与集体行动之间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通过定量的数据分析,验证了提出的基本假设,研究发现:(1)传统媒体的使用对于人们参与集体行动具有显著性影响,且使用传统媒体频率越高的人,参加集体行动的概率越小;(2)互联网作为集体动员的工具,其使用对于人们参与集体行动具有显著性影响,与传统媒体使用相比,互联网使用对于集体行动的影响更大,且使用互联网频率越高的人,参加集体行动的概率越大;(3)获得社会支持(家人、朋友或者其他人)越多的人,参加集体行动的概率越大,不论是强关系还是弱关系所提供的来自情感上、经济上还是实际的行动支持,都能提高人们参与集体行动的概率。基于以上研究结论,为减少当前互联网时代下社会集体行动的发生、降低集体行动的不良社会影响,有效地控制和引导集体行动,本文从社会治理的角度,为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了一些策略思考,决策者们可在提高政府危机公关能力、加强互联网舆论引导机制、提升公众素质与情感交流、制定网络监管的法律法规等四个方面做出相应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