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西部建设区域金融增长极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

来源 :山东财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hua5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以来,区域经济发展不均衡一直困扰着我国整体经济发展。因此,如何缩短东部与中、西部区域经济差距,如何发展中、西部区域经济水平成为目前我国面临的难题。近期,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同时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也表示,今后十年到十五年我国将重点实施包括区域金融在内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反观东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来源于其聚集了“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经济增长极,而三大经济区的发展动力源则是上海、深圳、北京等各个区域的金融增长极,充分展现了区域金融增长极对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的强大推动作用。因此,在我国经济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区域构建金融增长极为一个我国加快和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本文围绕区域金融增长极展开研究,通过借鉴西方增长极理论、国内外区域金融集聚与金融中心理论和研究现状等,系统总结了区域金融增长极的概念和形成机制、效应机制,初步形成了对区域金融增长极的理论框架;通过借鉴国内典型区域金融增长极的实践情况,总结了构建我国区域金融增长极的经验;在结合我国具体区域经济国情和政策方向的基础上,利用科学的统计分析方法—因子分析法,选取我国中、西部区域最具有经济竞争力的16个城市作为样本,对在中西部区域构建金融增长极进行实证研究,由此得出将武汉构建为中部区域金融增长极、将重庆构建为西部区域金融增长极的结论,并提出诸多合理的政策建议。
其他文献
近年来,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能够适应我国创新型战略转型的外部条件,同时能够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高劳动生产力水平,对于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共同推动下,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生产方式由大规模生产转向以客户为中心、小批量、个性化的大规模定制,产业组织结构逐渐显现出纵向分离的趋势。随着模块化生产方式的兴起,模块化的组织结构正在成为适应组织纵向分离后企业间广泛合作的新的产业组织形态。模块化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制定一定的联系规则,对复杂系统或过程进行分解和整合,进而对其实现管理和操作。目前,模块化已广泛运用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国际贸易竞争的日益加剧,出口企业面临商业风险和政治风险也与日俱增。出口信用保险因国际贸易风险应运而生,它是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与出口商之间订
2007年7月5日,《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境外证券投资管理试行办法》开始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立了QD(Ⅱ)制度。随着QD(Ⅱ)的发展,对其投资业绩进行评估变得日益重要,业绩评估的结果对于
人大政协会议刚刚落幕,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再度进入政府工作报告。在当今社会的经济环境下,金融已经成为整个国民社会经济的核心。从微观角度看,金融和融资正在日益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