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七瓢虫生物学特性及控制大豆蚜作用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llw886361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试验采用了室内和室外试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双七瓢虫Coccinellaquatuordecimpustulata (Linnaeus)的发育历期、捕食量和捕食功能、抗逆性、及对大豆蚜控害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在19、22、25、28和31℃恒温条件下,对双七瓢虫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发育速率、发育起点和有效积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19~31℃范围内,双七瓢虫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缩短,发育速率加快。试验测得双七瓢虫的卵、1~4龄幼虫和蛹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47、12.15、12.74、15.02、12.96和13.09℃,相应的有效积温分别为39.16、34.06、22.89、21.36、39.93和42.41℃·d.。根据有效积温和发育起点建立了回归方程和历期预测式。2、明确了双七瓢虫成虫低温下存活能力。不同温度下双七瓢虫耐饥力研究结果表明:在5℃时,双七瓢虫成虫、4龄幼虫抗低温能力较强,蛹耐低温能力较弱,死亡率高。在19~31℃范围内,双七瓢虫各龄幼虫随着温度降低,存活时间延长。3、测定了双七瓢虫对大豆蚜捕食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双七瓢虫捕食大豆蚜的数量与大豆蚜密度呈负加速曲线关系。双七瓢虫4龄幼虫对大豆蚜日捕食量最大,3龄幼虫和成虫次之,2龄和1龄幼虫最小,捕食者对猎物的功能反应均属于Holling-Ⅱ型方程。双七瓢虫成虫及1~4龄幼虫对大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依次为:Na1=1.1305Nt1/(1+0.0137Nt1),Na2=0.8564Nt2/(1+0.0491Nt2),Na3=0.7158Nt3/(1+0.0142Nt3)。Na4=0.9983Nt4/(1+0.0097Nt4),Na5=1.1309Nt5/(1+0.0089Nt5)。4、研究了在室内条件下,双七瓢虫对大豆蚜虫的控害作用。试验结果表明:成虫瓢蚜比为1:75时,10日控蚜效果达到100%,瓢蚜比为1:100,12日控蚜效果能达到90%;幼虫瓢蚜比1:15,第6天控蚜效果达到98%。5、采用田间罩笼方法研究了田间条件下,双七瓢虫成虫对大豆蚜的控害作用。试验表明:双七瓢虫成虫敌蚜比为1:75时,第15日控蚜可达到86.7%;敌蚜比大于1:75,双七瓢虫控蚜显著。当敌蚜比小于1:125时,控害效果不显著。随着时间的推移,幼虫虫龄逐渐变大,活动能力增强,捕食量变大,控蚜效果增强。当敌蚜比为1:10时,第6日控蚜效果为64.5%,第8日控蚜效果达到100%;敌蚜比为1:15时,第10日控蚜效果达到81.1%,第12日达到91.5%;当敌蚜比为1:20时,第12日控害效果能达到81.3%。
其他文献
桉树(Eucalyptus)是桃金娘科植物,原产于澳大利亚及附近岛屿,具有适应性强、生长快、生长周期短等特点,现已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在我国,1890年开始引入以来,已经分布在海南、广西
随着化石燃料的减少和环境污染的加剧,能源危机已经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为了寻找新型可再生清洁能源,各国的科研工作者们进行了积极地探索。最初,人们将目光集中在生物乙醇上,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生物乙醇存在很多缺陷,并不能满足当前汽车的行业对燃料的要求。而相比传统生物能源乙醇,丁醇的优势在于更高的燃烧值;可以以更高的比例与汽油混合,不必改装现有的发动机设备;腐蚀性更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