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选取云南省东部地区宜良—华宁磷矿带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质测量、剖面测制、探矿工程编录、系统的采样工作,并结合室内的分析测试工作,对该区内的含矿地层的时代、空间分布规律做了系统的总结。该磷矿带上大部分为中低品位磷矿,Ⅰ品级的富矿石分布较少,相对矿石较富的滇池地区磷矿该区域的地质工作程度较低,所以对该区域磷矿的成矿地质特征做出规律性的总结,对于进一步认识中低品位磷矿的时空分布规律、矿体特征、矿石类型、沉积环境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另外随着富磷矿的不断消耗,中低品位磷矿的开发利用势在必行,所以对该区带磷矿进行深入研究也是必要的。通过对该区磷矿层的空间分布和典型矿体的重点研究,总结出了磷矿层的分布特征和磷矿的形成条件,论文主要获得了以下几方面的认识:研究了区域内含磷地层的时空分布特征,认为本区磷矿为浅海相沉积型磷块岩,赋存地层为下寒武统渔户村组中谊村段,含磷地层空间上呈北北东向的条带状分布。自北向南,含磷岩系厚度有两端薄、中间厚的分布特点。矿层结构为“单层结构为主,双层结构为辅”的分布格局。通过对两个典型磷矿体地质特征的研究,认为矿体具有以下共同特征:①均产于下寒武统组地层中,未见穿层现象。②地表风化带矿石品位较富,深部矿石品位较低。③磷矿均沿沉积盆地边缘的低凹槽沟地带分布。讨论了研究区内磷矿的形成环境,通过三个典型剖面的沉积环境分析,认为磷矿形成于潮间砂坪环境,在潮汐活动频繁的地区,先沉积的凝胶状磷块岩,由于间歇性地出露地表,岩石脱水收缩,由于受涨潮水的冲刷,凝胶状磷块岩被破碎成大小不等的块体和颗粒,回潮水将其带至潮间边缘堆积下来,这样反复的破碎冲刷再改造,为滨线潮间相磷块岩提供了物质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