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跳水是我国奥运优势项目,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保持着辉煌战绩,其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绩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我国的整体排名。国内跳水的研究大多集中在走板起跳技术方面,而立定跳板跳水虽然是跳板跳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比赛中争分的重点,但是很少有人问津。所以对立定跳板跳水起跳技术进行研究,总结其生物力学规律是十分必要的。 本文以2007年现役广东省跳水队七名健将级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日本NAC牌高速摄像机(100HZ/S)及SONY DSR-PD190P常速摄像机(25HZ/S)在比赛或训练现场从跳板的正侧面进行平面定点定焦拍摄,使用APAS软件对其训练和比赛中的高质量动作进行解析析,运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对比分析法等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原地跳板跳水起跳技术的一般规律,揭示七名运动员各自的起跳技术特点和优势所在。 研究结果表明: 1、人体重心与板尖位移的时间特征。跳板跳水起跳过程中人体重心下降时间长于上升时间,压板时间长于弹板时间,七名运动员的平均水平为人体重心上升时间占下降时间的54.1%,弹板时间占压板时间的79.8%。 2、压板时间特征。何冲、潘兆伟压板缓冲时间分别为0.02s、0.01s,而其他五名运动员均在0.03s以上。何、潘二人压板缓冲时间短于其他五名运动员。 3、起跳身体姿态特征。何冲膝关节缓冲最小角度为41°,此时髋、踝关节角度都在59°左右,其他六名运动员三关节角度都远大于该值,何冲在立定跳板跳水起跳中身体缓冲能力最强。 4、人体蹬摆模式特征。起跳过程中,人体蹬摆模式表现为同步性和顺序性并存,髋、膝同步性较好,两次角速度峰值几乎在同一时刻。肩、踝与膝角速度峰值顺序出现,表现出蹬伸的顺序性。 5、起跳阶段,制约膝关节最小缓冲角度的因素并不是膝关节柔韧性,而是伸膝关节肌群的肌肉力量。建议跳板跳水运动员从增强“核心力量”(core strength)出发,加大身体缓冲的幅度,提高压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