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KB1通过介导PTEN磷酸化抑制AKT信号通路的激活而下调肺癌细胞中GLUT1的表达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n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肝激酶B1(LKB1)也称为丝氨酸/苏氨酸激酶11(STK11),是1998年首次在Peutz Jeghers综合征(PJs)患者中发现的抑癌基因。它的种系突变是PJs患者的主要致病因素,也是癌症易感性的重要遗传基础。LKB1具有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活性,通过使底物蛋白的磷酸化或与靶蛋白的结合,LKB1蛋白调节着基因表达并参与细胞周期,细胞凋亡和其他生命活动的调控。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LKB1与h TERT和h TERC的表达成反比。据报道,PJs患者中GLUT1上调。在肺癌中,LKB1影响GLUT1表达的分子机制尚待阐明。在许多癌症中,PTEN活性及功能的丧失已经被广泛认识,他被认为是癌症发生和发展关键环节。与大多数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不同,已知PTEN优先使磷酸肌醇底物脱磷酸。LKB1与PTEN相互作用并使之磷酸化。这种相互作用的丧失可能是肿瘤发生的原因之一。据报道,活化的PTEN通过负调节AKT活性而发挥抗癌作用,通过抑制AKT磷酸化来抑制细胞增殖和迁移并促进细胞凋亡。免疫共沉淀和体外去磷酸化试验的实验表明,PTEN与AKT发生物理相互作用并驱动其去磷酸化,因此限制了GLUT1在质膜上的表达。在本研究中,我们首次揭示了肺癌细胞中的LKB1蛋白通过诱导PTEN磷酸化来激活其抗癌活性,然后通过诱导AKT去磷酸化而丧失其致癌活性,最后在蛋白和mRNA水平下调了GLUT1的表达。目的:是阐明肺癌细胞中LKB1,PTEN,AKT和GLUT1之间的调控机制,并为治疗HPV相关性肺癌提供新的策略。研究方法:首先我们采用细胞转染及细胞干扰技术双向调控LKB1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的实验方法检测LKB1、PTEN、AKT、GLUT1、p-PTEN及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且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 RT-PCR)检测LKB1、PTEN、AKT及GLUT1 mRNA的表达变化;接着,我们采用细胞干扰技术调控PTEN后,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ting)的实验方法检测PTEN,AKT、GLUT1及p-AKT蛋白的表达变化,并且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锁反应(q RT-PCR)检测PTEN、AKT及GLUT1 mRNA的表达变化;并且通过加入AKT通路抑制剂抑制信号通路作用以明确其对GLUT1表达的影响;然后我们应用核浆分离技术明确LKB1对PTEN、p-PTEN核浆表达情况的影响;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更进一步证实LKB1及PTEN对GLUT1表达的影响。采用SPSS22.0统计分析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t检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过表达LKB1上调p-PTEN的表达,下调p-AKT和GLUT1的表达;为了研究LKB1对p-PTEN、p-AKT和GLUT1的影响,将pc DNA3-LKB1-His载体瞬时转染到低表达细胞系A549中,结果显示,LKB1过表达上调PTEN和p-PTEN的蛋白表达,下调p-AKT蛋白和GLUT1的蛋白和mRNA表达。而PTEN的表达量明显低于p-PTEN,AKT的表达量变化不大或没有变化。另一方面,抑制LKB1在NCI-H460细胞中得到相反的结果。2、PTEN的下调上调了p-AKT和GLUT1的表达;为了进一步验证PTEN、p-AKT和GLUT1的调控作用,我们使用PTEN特异性Si RNA在NCI-H460细胞中下调PTEN的表达。3、敲除PTEN可通过激活AKT信号通路上调GLUT1的表达,我们首先检测Si RNA干扰后PTEN的表达水平,然后进行后续实验。在NCI-H460细胞系中转入PTEN Si RNA干扰后,AKT信号通路的关键蛋白总AKT的表达水平没有改变,但p-AKT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随着p-AKT表达水平的升高,GLUT1表达水平也随之上调。然而,我们在NCI-H460细胞中加入AKT信号通路抑制剂Miltefosine后,p-AKT和GLUT1的表达水平明显逆转。4、在NCI-H460细胞系中下调LKB1,细胞浆内p-PTEN的表达降低,细胞浆内总PTEN表达略降低,上调细胞核内PTEN的表达。5、在A549细胞系中上调LKB1,细胞浆内p-PTEN的表达上调,细胞浆内PTEN的表达略升高,细胞核内PTEN的表达降低。6、通过转染LKB1 Si RNA到NCI-H460细胞中,通过免疫荧光技术观察GLUT1的荧光信号定位在细胞浆及细胞膜并且信号增强。7、通过转入PTEN Si RNA到NCI-H460细胞中,观察到GLUT1的荧光信号定位在细胞浆及细胞膜并且信号增强,再加入AKT通路抑制剂后,GLUT1的荧光信号几乎在细胞浆内并且荧光信号弱。结论:1.本课题验证了在肺癌细胞模型中,LKB1能够抑制GLUT1蛋白及mRNA的表达。2.LKB1通过促进细胞浆中PTEN在Ser380位点的磷酸化促进细胞核中PTEN向细胞质转运。3.LKB1调控PTEN激活,从而通过抑制AKT信号通路激活抑制GLUT1的表达。4.我们的研究结果为LKB1和PTEN在肺癌发生的抑制作用及两者对GLUT1的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了新的证据,并可能提示新的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农办质[2021]16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农业农村(农牧)、畜牧兽医、渔业厅(局、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农村局:自2019年我部在全国试行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以来,各地农业农村部门积极推进,压实了生产主体责任,促进了产管衔接,进一步完善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措施,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在试行过程中,仍然存在开证不规范、推进不平衡、管理力度不够等问题。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
期刊
区块链技术具有的去中心化等特点使其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新兴技术,并随着技术研发不断推进而逐渐应用在各个领域。其中,农业投入品领域就亟待一种辅助其科学管控的技术,其目前存在的购销台账可信度低、质量安全保障度低、责任追踪准确度低、追溯周期连贯性低等问题正好可以在区块链技术应用下得到有效解决。基于此,文章立足于解决农业投入品的上述问题,分析了使用区块链技术智能管控农业投入品的优势,并对基于区块链的农业投入
结合云南茶马古道区域特色,利用信息处理技术设计开发云南茶马古道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推进国家"一带一路"建设事业发展。在分析建设云南茶马古道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的构建目标、可行性与关键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云南茶马古道档案资源专题数据库整体开发架构与实现功能。
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研究作为了解蛋白质生物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极为重要。蛋白质间相互作用存在于机体每个细胞的生命活动过程中。生物学中的许多现象如细胞凋亡、细胞周期调控、信号转导和癌变等均受蛋白质间相互作用的调控。研究蛋白质间的相互作用有多种方法,常用的如酵母双杂交系统、亲和层析、免疫沉淀、蛋白质交联及GST沉淀(GST pull-down)技术等。其中,酵母双杂交系统是当前发展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给档案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作为保管着千万件量级明清两朝宫藏档案的专业档案馆,自2011年开始采取"社会化整理+计算机辅助"的整理模式,开启了档案的数字化整理阶段。在整理过程中,产生的海量档案电子数据逐渐形成了标准化与开放性两大特点;同时,基于大数据时代利用者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明清档案数据库应用模式相对滞后。有鉴于此,知识图谱作为结构化的语义知识库,以其独有的优势
在当前中国民航信息系统的发展过程中,其整体的发展速度与中国民航的发展速度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因此中国民航信息系统还有待进一步优化。针对这种情况,中国民航必须对信息系统的当前现状进行全面分析,并切实优化信息系统的设计理念,从而进一步促进中国民航的信息化发展。
期刊
档案专题数据库是针对某一特定主题进行收集组织并编辑的信息资源库,其在深层次开发馆藏资源、推动档案部门自身建设、使得用户获取高质量数据,以及服务于国家战略决策,打造高端智库等方面的客观需求,使得其在数据时代背景下不断建设与发展。本文对我国档案专题数据库建设进行探析,包括其建设的时代意义,类型与特点分析,并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最后提出建议与策略。
数学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可以提升学生的数学综合能力。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是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没有关注学生学习技能和综合素养的提升。传统益智玩具以具体形象的游戏方式,让学生在参与游戏的同时,掌握了学习方法,提高了智力水平、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提升。
姚大爷是一名老退休干部,生前共计三次婚姻,第一次婚姻育有一子姚子,第二次婚姻期间收养一女姚女。2006年姚大爷在第二段婚姻期间通过房改取得一套房屋的所有权,2008年姚大爷第二任妻子去世,同年再婚。2013年第三任妻子去世,婚后无子女。2017年姚大爷办理了公证遗嘱,内容是"在姚大爷死亡后,姚大爷应继承的第三任妻子的遗产和姚大爷名下的房产全部遗留给姚子,姚女不参与继承和分配;死亡后丧葬事宜由
期刊
炭疽芽胞是标准的生物战剂。 9.11事件后,炭疽芽胞作为生物武器的恐怖威胁再次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建立和开发有效防治炭疽的新型技术已成为军事医学和公共卫生学领域重要的任务之一。炭疽芽胞对热、辐射、干燥、化学药物和静水压具有极强的抵抗力,在土壤中可存活数年至数十年。受到炭疽芽胞气溶胶或粉末攻击后,被污染的大面积环境中的芽胞很难彻底清除,对人群将造成持续威胁的问题一直是生物武器防护技术的一大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