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脑胶质瘤是神经系统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具有术后复发率高,病死率高,预后差等特点,外科手术仍然是主要的治疗手段,术后放疗及化疗己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治疗效果仍然不够理想,脑胶质瘤的治疗仍然是神经外科领域攻克的难题。寻找有效地治疗手段也是神经外科领域的热点课题。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人们渐渐认识到肿瘤的发生与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多基因和许多细胞因子参与等,如正常细胞周期调节的失控,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癌基因的激活和抑癌基因的突变与失活等在肿瘤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于基因方面的研究,可能对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新的依据。生长抑制因子(inhibitor of growth1, ING1)是在1996年Garkavtsev等利用改良cDNA减数法克隆出来的一个新基因,它能促进细胞周期阻滞、细胞衰老和凋亡、参与应激反应、调节DNA损伤反应,并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浸润和肿瘤血管的生成、对DNA修复和基因组稳定性进行调节等,是一个重要的肿瘤生长抑制因子。核磷酸化蛋白p53通过其基因突变或与癌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导致功能的失活,其往往造成细胞生长的异常并促使肿瘤的发生。已有数据表明,p53基因的突变在人类肿瘤的发生中是最常见的基因水平变化。从分子生物水平上的研究,ING1在脑胶质瘤中的作用在国内报道较少,为了了解ING1和突变型p53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我们在实验中采用RT-PCR技术检测ING1和突变型p53mR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情况,来探讨两者在人脑胶质瘤的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从而为脑胶质瘤的基因治疗提供依据。一般资料与方法所取42例人脑胶质瘤标本来自郑州大学第二及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9月至2011年8月由神经外科医师手术切除的肿瘤组织,其中男24例,女18例,年龄7至75岁,平均年龄43.5±16.4岁,所取42例肿瘤标本均为原发病患者,且术前均没有经过放化疗,标本取出后立刻放入-80℃的冰箱里保存。所有标本均由病理科常规苏木素-伊红(hemotoxylin and eosin,HE)染色确诊。按照2007年WHO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分类标准(见表1.1):Ⅰ~Ⅱ级(低度恶性胶质瘤)28例,其中星形细胞瘤16例、室管膜下室管膜瘤2例、室管膜瘤3例、少突-星形细胞瘤4例、少突胶质细胞瘤3例;Ⅲ-Ⅳ级(高度恶性胶质瘤)14例,其中间变性星形细胞瘤4例、间变性少突胶质细胞瘤5例、胶质母细胞瘤3例、髓母细胞瘤2例。10例对照组非瘤脑组织均取自脑外伤、脑出血需内减压的病人。采用RT-PCR技术检测ING1mRNA和突变型p53mRNA在42例人脑胶质瘤组织中和10例非瘤脑组织中的表达量,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取a=0.05。结果1.ING1基因mR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ING1基因mRNA在非瘤脑组织、脑胶质瘤组织及其Ⅰ~Ⅱ级组和Ⅲ-Ⅳ组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1.19±0.27、0.64±0.16、0.77±0.29、0.34±0.11。ING1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非瘤脑组织和胶质瘤之间,Ⅰ~Ⅱ级组和Ⅲ~Ⅳ级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突变型p53基因mRNA在人脑胶质瘤中的表达突变型p53基因mRNA在非瘤脑组织、脑胶质瘤组织及其Ⅰ~Ⅱ级组和Ⅲ~Ⅳ组mRNA的表达量分别为0.29±0.16、0.75±0.34、0.45±±0.14、0.95±±0.21。突变型p53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非瘤脑组织和胶质瘤之间,Ⅰ~Ⅱ级组和Ⅲ-Ⅳ级之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ING1和突变型p53表达的相关性分析ING1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非瘤脑组织中较高,而突变型p53基因mRNA的表达量在相同的标本中表达较低,ING1基因mRNA在表达量较高的低级别胶质瘤标本中,突变型p53的表达量趋于减少,而在ING1基因mRNA在表达量较低的高级别胶质瘤标本中,突变型p53的表达量趋于增加,二者呈现负相关,Pearson相关性系数r=-0.417,(P<0.05)。结论1.ING1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相对于非瘤脑组织明显减弱,并且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越高,其表达量越低。突变型p53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相对于非瘤脑组织明显增强,并且胶质瘤的病理学分级越高,其表达量越高。2.ING1和突变型p53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呈负相关,ING1表达量的降低和突变型p53表达的增强不是各自孤立的事件,有望为胶质瘤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