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偏居于中国大陆东南角的福建省是中国历史上经略相对较晚的省份之一,然而早在远古时期,福建的先民们就为后代遗留下不少古老而神秘的石刻艺术,至今仍是难解之谜。笔者的故乡位于福建省南部的华安县,这里就拥有一处被誉为“千古之谜”的石刻艺术文化遗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早在一千多年前已被发现并记述于史籍,但直到二十世纪,随着岭南大学黄仲琴教授筚路蓝缕的实地考察并撰文发表,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才越来越受到学术界和世人们的关注。2007年2月28日,笔者跟随张亚莎教授和龚田夫教授两位导师到汰内乡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进行了实地调查。调查结束后,笔者在查阅有关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发现这样一个事实:虽然自唐朝以来地方学界对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文献史料记载一直不绝于世,然而迄今为止却还没有人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史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与研究。笔者感觉,历史上尤其是当代对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的研究资料如此丰富,并且显示出研究进展明确的阶段性,因而对它们的整理与研究,显然是我们今后能够进一步深化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的重要基础。由此,便使笔者萌发了选择这个题目作为硕士毕业论文的念头。在整个论文的撰写过程中,笔者主要运用了检索法、文献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这三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以往研究史的追踪溯源,完成了以下研究步骤与成果:一、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史的文献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分类;二、在此基础上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史的分期、横向研究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期探寻其特点和规律;三、将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史的进展与福建闽南地区文化发展的脉络联系起来,以期更好地把握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史发展的基本特点;四、分析仙字潭摩崖石刻在当代研究中出现低迷状态的内在原因,并瞻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本论文包括绪论及第一、二、三、四章,约35000字。论文的第一章,笔者全面梳理了清代以前历史上有关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的相关研究。同时,结合现代最新科学研究成果,指出早期不同历史阶段研究的建设性与积极意义,同时也对其不足之处有所分析。笔者在第二章里详细地回顾了民国时期黄仲琴先生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进行研究的时代社会背景,阐述他实地调查的过程,并分析他的研究对中国学术界、尤其是对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岩画研究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在第三章,笔者运用比较学的方法,系统地整理了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术界具有代表性的专家学者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的成果,笔者认为,这一段的研究不仅显示出多角度多学科的特点,且思路开阔,伴随着有益的争论,对于推动福建仙字潭摩崖石刻的深入研究有积极的影响,也折射出中国岩画研究整体的繁荣。通过前三章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文献的系统梳理,在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史的发生、发展脉络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的基础上,笔者在第四章进入评述、分析与反思的阶段:笔者试图对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史的分期、横向研究以及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等一系列问题做进一步的深入探讨,以期探寻古代、近代及当代学界对福建华安仙字潭摩崖石刻研究史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规律。笔者以为,仅仅是对以往研究史有一个清晰的了解是不够的,研究史研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以史为鉴,继往开来,笔者在论文里剖析目前仙字潭摩崖石刻的研究处于低迷状态的根本原因,并瞻望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