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重庆市武陵山区彭水县土塘村为研究对象;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和知识,通过Google earth、Auto CAD、Arc GIS等绘图工具和分析软件,首先,对研究区域的地形特点进行了分析;其次,在景观组成分类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的景观组成和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主要包括不同景观类型及其在不同坡度和不同海拔下的组成与分布特点;对总体景观空间格局和主要景观要素的空间组成特点进行了分析,包括林地和耕地斑块类型特点和异质性特征,并对农户住宅的分布特点和宅旁植物景观进行了研究;第三,对景观组成结构与水流、土壤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小流域范围的汇水关系和坡耕地的土壤侵蚀情况;最后,根据前文的分析和研究,总结研究区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提出了优化途径,并进行景观格局的优化模拟。主要结果如下:(1)研究区的景观类型主要包括为混交林、针叶林、阔叶林、灌木林地、竹林、旱地、水田、住宅用地、交通用地、园地、水塘及闲置地。林地面积为82.61ha,比例最大,占54.58%,以混交林为主;耕地总面积为46.87ha,比例其次,占30.91%,旱地较多,水田较少。住宅用地面积为2.12ha,占1.4%,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交通用地面积为2.16ha,占1.42%,以公路和村级干道为主。园地面积只有0.14ha,建设力度不够。蓄水塘堰只有0.1lha。闲置地为17.93ha,占11.82%,因存在较多的岩石裸露地和空地。总体景观格局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优势度和镶嵌程度相对较高。(2)坡度对景观组成的影响表现为:0-5。的平地以混交林和水田为主,其它景观类型面积极少。5-15。的缓坡占主导地位,面积最大,以混交林和旱地为主,各类要素均达到最大值。15-25。的中坡以混交林和旱地为主。25-35。的陡坡以混交林、针叶林为主,有1.28ha的坡耕地。35。以上的急陡坡以混交林、灌木林地为主,有1.09ha的坡耕地。水田主要分布于平地,其它各类要素均主要位于缓坡。海拔对景观组成的影响表现为:586-635m的低海拔以混交林和旱地为主,其它类型分布较少。635.5-685m的较低海拔也以混交林和旱地为主,其它类型呈增加趋势,水塘位于该区域。685.5-734m的中海拔,混交林与旱地仍占主导地位,住宅用地达到最大值。734.5-784m的较高海拔,针叶林和灌木林地增加,其他不足10%。784.5-834m的高海拔,灌木林地最多,其次是针叶林,其它均达到最小值。(3)林地总体的均匀度、连接度和破碎度均较高。混交林斑块数量最多,面积最大,针叶林斑块数量较少,分布较为零散;阔叶林分布偏集中;灌木林地分布相对均匀,连接程度较高;竹林主要位于宅旁、冲沟,斑块间距较大,连接度极低。耕地总体分布相对较为均匀;连接度偏低,地形和田间植被是主要的影响因素;耕地受分割破碎的程度较高。旱地边缘和田埂常散布小型斑块的林木,存在25。以上坡耕地的现象。有“长梯面”型和“带状阶梯”型两种梯田景观。东面山坡农户住宅斑块个数较少距离指数较大,较分散;西面山坡农户住宅斑块个数较多,主要沿公路呈线性集中;整体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特点。宅旁植物景观主要有宅旁园地和宅旁林地。宅旁林地面积约为1.15ha,包含在林地的构成中,主要为经果林、竹林、自然-半自然生长的林地。(4)研究区水源主要来源于西面、西北、东北三面的水流。主要分析了耕地的侵蚀情况,微度侵蚀主要位于山谷;以轻度侵蚀为主,占41.92%;其次是中度侵蚀,在各个坡度范围内均有分布,占30.68%;极强度侵蚀主要分布于东面25。以上的陡坡和急陡坡区域。(5)研究区主要存在的主要问题为:土地利用的不合理开发建设;农户有集中的趋势,宅旁植物景观缺乏管理;存在较多加剧水土流失的区域等。通过农田斑块景观建设、宅旁植物绿化景观建设、水资源的“集—灌—排”设施建设等措施,模拟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的优化,结果显示多样性小幅降低,优势度和镶嵌度提高,坡耕地总体侵蚀强度由强度侵蚀降低为中度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