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抗日战争结束至国民党败退大陆时期,是中国知识分子在政治选择上趋利避害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随着国统区愈演愈烈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危机,作为知识分子上层精英的大学教授的生活每况愈下,及至共产党接管统治之际,这些知识精英已然沦落到食不果腹的悲惨境地。本文以战后北平学人的经济状况作为研究对象,探讨中国知识分子与国民党政权决裂的经济层面原因,认为战后北平学人与国民党决裂的过程经过了“吃饭第一”、反饥饿斗争、燃起希望、希望破灭、“宁可饿死”和彻底决裂几个阶段。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大学教授享有丰厚的薪资待遇和优越的生活条件,处于社会上层阶级,经济归属感和社会优越感使其与国民党政权保持着亲密的“伙伴”关系。抗日战争的爆发使国内经济转入战时轨道,人民生活普遍困苦,教授的待遇一落千丈,社会地位亦跌至底层。加之其他原因,一部分学人开始怀疑、甚至疏远国民党。抗日战争胜利后,由于国民党规定的法币与中央储备银行券兑换比率极不合理,造成北平等收复区物价暴涨。之后,随着内战的爆发,国统区的粮价持续上扬。国民政府虽然根据实际情况几次调整公教人员的薪俸待遇,但是调整后的工资仍不足以维持他们的基本生活。于是,北平学人喊出了“吃饭第一”的口号。为了消除国统区的经济危机、维护自身的政治统治,国民政府于1947年2月颁布“经济紧急措施方案”。该方案规定对京沪地区的公教人员实施民生日用品配售,并且划定包括北平在内的全国32个城市为物价、工资严格管制地区。但是同样作为国家公教人员的北平学人,不仅无权享有京沪地区公教人员配售日用品的待遇,而且随着“经济紧急措施方案”的失效,被严格控制的工资远远赶不上飞速反弹的物价。在这种情况下,北平学人开始集体行动,公开向国民党争取待遇,并同学生一起向“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进发。1947年9月,国民政府对平津两地公教人员实施实物配售。实物配售使北平高校教授每月可以得到两袋平价面粉,这犹如一剂“强心剂”暂时安稳了民心,然而,1948年1月新出台的待遇调整方案规定取消实物配售,使教授们对国民党燃起的一丝希望再次破灭,北平教育界“反饥饿、争待遇”斗争再一次此起彼伏地开展起来。对公教人员的局部配售结束之后,国民政府决定在京、沪、平、津、穗实施全面粮食配售,配售粮源一半由美国援助,高校教师每月可以享受两袋平价美援面粉。这期间,美国对日本的扶植使中国知识分子看清了美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于是学生领导、开展了“反美扶日”运动。朱自清等北平学人亦通过拒领美救济粮、支援学生反美扶日运动,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气节,同时,表现出了对国民党同流合污之辈的蔑视。币制改革是国民政府在无力回天之际进行的最后一次经济改革,也是使北平学人彻底与其决裂的最终推力。币改措施的实行没有挽救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反而使经济更加土崩瓦解,它犹如最后一根稻草,彻底压垮了知识分子对国民党的信任,致使两者离心离德,分道扬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