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研究——基于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的视角

来源 :西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fengrg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遗址是指中国文化遗产中规模特大、文化价值突出的大型文化遗址、遗存和古墓葬。它们的占地面积,小者几十公顷,大者可达几十平方公里。近年来,城市化的胁迫作用使得地处城市郊区的一些大遗址保护区在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之间产生明显博弈。作为遗址保护的重要利益群体,遗址区居民的保护态度与行为对遗址保护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目前,国内关于大遗址保护的相关研究文献中,保护原则、开发思路或规划构想讨论较多,对置身于保护区之内与遗址有密切关系的居民群体的行为特征研究却并不多见。本文以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为例,基于居民生活质量与保护态度的视角对汉长安城遗址区遗址保护与区域发展进行以下探索性研究: (1)在对政府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现场勘察的基础上,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与区域经济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分析与初步诊断。 (2)运用了问卷调查与比较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其中问卷结果充分体现了居民对自身及其社会环境的认同程度,而与相邻地域的对比研究则客观说明了居民生活质量在区域内的相对水平,研究结果真实反映了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居民生活质量的整体水平与具体问题。 (3)应用风险分析方法实现了汉长安城遗址区内不同用地类型与不同区位居民用地活动对所有遗迹综合破坏程度的量化,居民土地利用活动对遗址胁迫作用得到了科学直观的显现。 (4)借助相关问卷调查资料对遗址区居民对其生活质量的感知以及保护态度与行为展开进行分析,揭示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居民对遗址保护的态度与行为。观察到居民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同其遗址保护负外部性影响所表现出的正向关联。 (5)分别基于PRED模式与交往型规划理论对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发展对策建议与规划引导,为当前汉长安城探寻保护与发展并举之策进行理论指导与思维启示。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在新城的建设领域出现了一系列亟需解决的问题。其中对住区规的划改良,可借鉴外来经验有针对性地建立创新的规划体系。邻里思想是西方居住区规划理论中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多样,内涵丰富,观演空间作为观演行为活动发生的场所,更是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这种观演活动并不局限于观演建筑当中,而是同信仰
城市空间隔离和大拆大建所带来的问题是本文的出发点,上海大量存在的工人新村及其发展的行列式小区是这一问题的主要发生地之一。   本文选择它们的边界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层
近年来,随着厦门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与会展市场的繁荣,城市商务酒店已成为厦门休闲旅游人员、出差参会人员和商务办公等人员首选的住所,厦门五星级商务酒店也在此优越的市场背景下
传统聚落和民居作为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深刻记载了中华文明的变迁和兴衰,同时也以建筑独到的方式反映了当时的社会人文、经济交往、政治法规、礼仪风俗等等重要的且深层次
本文研究从“昆阳镇地域文化景观规划与旅游开发”这一具体实践项目出发,针对该项目遇到的地域文化景观规划设计及旅游开发的实际问题,就如何来认识地域文化景观资源,如何来展示
学位
本文是关于江南传统木构类型及其营造技术、整体稳定性、建构思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 建筑作为人类营建行为的产物,其结构形式的生成是基于建构思维之上的。人类自新石器时
砖作为中国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砖石砌筑体系。如今它仍是最经济、最受欢迎的材料之一。福建省以砖来区分建筑文化特色,福州是“
21世纪是城市的世纪,而城市雕塑是城市的形象产品,随着社会发展进程的加快,雕塑越来越成为城市提升自身品位的重要载体。现代城市的发展呈现出追求品位的趋势,作为提升城市品位载
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符合我国城市发展和交通发展的实际,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近几年,基于公交优先的发展战略,政府加大了对公共交通的发展力度,组织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