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欢的呼唤——解读卡森·麦卡勒斯作品中的孤独主题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p51443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森·麦卡勒斯(Carson McCullers)是20世纪美国最杰出的女性作家之一,她与同时代的凯瑟琳·安波特、尤多拉·韦尔蒂以及弗兰纳里·奥康纳等美国南方女作家一同被人所熟知。麦卡勒斯以写“哥特式”小说而著名,她的多数作品都在探索“精神隔绝”和“孤独”这两大主题。本论文借助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主要分析麦卡勒斯三大代表作:长篇小说《心是孤独的猎手》与《婚礼的成员》以及中篇小说《伤心咖啡馆之歌》。本论文认为,麦氏作品人物那挥之不去的孤独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巴赫金笔下的“狂欢”。她作品中的“孤独者们”都需要一个狂欢化的处所,以抚慰他们孤独的心灵——或是一间安静的小屋,一场期盼已久的婚礼,抑或是一间重建的咖啡馆。无奈这样美好的狂欢时刻总是好景不长,因而也无法治愈这一“通病”。因此,这些“孤独者们”所能感受到的只是昙花一现的快乐,他们终将逃脱不了孤独的宿命。  本文共由五部分组成。第一章介绍作者生平及主要作品,回顾了相关文献,也对本文的理论背景—巴赫金的狂欢理论做了简要介绍,并简述了本文的结构。第二章围绕《心是孤独的猎手》中聋哑人所居住的“安静小屋”,展现了这些“孤独者们”如何在这个“狂欢的处所”中寻找慰藉。本章还重点分析了狂欢世界中不可缺少的诸如自由交谈、狂欢化的行为以及成对的人物等要素。第三章以《婚礼的成员》中的婚礼为主线,借助“怪异的青少年”、“女性怪诞”及“成为‘我们中的我们’”这些具有狂欢性质的要素说明了一个本可以供人狂欢的婚礼是如何演变成女主人公的一场“噩梦”的。第四章聚焦《伤心咖啡馆之歌》,分析了咖啡馆作为小镇居民的“理想之地”是如何产生,给小镇居民带来怎样的变化以及又是如何被摧毁的。最后一章为结论。本文认为在麦氏的作品中,故事人物摆脱“孤独”和“隔绝”的唯一途径便是建构一个狂欢的世界,它可以是一间小屋,一场婚礼,也可以是一家咖啡馆。尽管因为历史或社会的原因,这一理想的世界不能长存,但是麦卡勒斯为发掘产生“精神隔绝”的内因及寻找摆脱这一感受的出路所做出的努力是值得借鉴的。她的作品也因此成为了她作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作家,关注人性,关怀社会的最有力的证明。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探讨艾伦坡短篇小说在各自不同阶段所体现出的主题发展。论文通过详细分析文本的方式来探寻其各个阶段的代表性故事中的潜文本,以及作者对哥特式的运用、真实而又怪
《宠儿》是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杰出作品之一。小说表现了作者对黑人奴隶的关怀,该小说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宠儿》描写了女主人公塞斯杀死一岁女儿所受到
尤金·奥尼尔是美国戏剧史上最具革新精神的剧作家之一。他前所未有地将处于社会边缘的最悲惨、最绝望的底层人的生活搬上了美国戏剧的舞台。奥尼尔在其作品中极度真实地描写
美国翻译家葛浩文翻译了大量中国现当代的文学作品。随着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葛浩文先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翻译策略。在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文化
人们通常认为,一则好的广告应具备醒目,突出,简要,准确等特点,模糊,歧义,指代不清是应该力求避免的。然而,随着现代模糊思想的提出和模糊语言学的发展,语言的模糊性逐渐为人们所重视。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很少有学者对夏洛蒂·勃朗特的《教师》和《维莱特》这两部作品的叙述者的性别进行详细的研究。本文从男性叙述者享有的特权这一视角出发,对《教师》和《维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