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实验采用EDTA、EDC、EDTA和EDC对牙本质表面进行粘接前预处理,利用冷热循环模拟口腔内老化环境,通过万能力学试验机测定牙本质粘接强度、体视显微镜下观察断裂模式,扫描电镜观察断裂面和粘接界面纵剖面形貌,探讨EDTA预处理、EDC预处理、EDTA和EDC联合预处理对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的树脂-牙本质粘接强度、粘接耐久性以及粘接界面的影响,为临床改善牙本质粘接耐久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新鲜、无龋坏、完整拔除的第三磨牙56颗,刮净表面牙石、牙周组织后储存在0.5%氯胺-T溶液中,置于4℃保存,在2个月内使用。实验第一部分选取40颗离体牙,随机分成8组(A、B、C、D、A1、B1、C1、D1,n=5)。慢速切割机切割牙合面牙本质暴露出中层牙本质后,依次用240、320、400、600、800、1000目的碳化硅砂纸在流水下打磨抛光牙本质表面30 s,形成标准玷污层,置于超声波清洗机中清洗5 min。根据实验分组对牙本质进行不同的表面处理:A、A1组:涂布Clearfil SE Bond粘接剂;B、B1组:17%EDTA酸蚀+Clearfil SE Bond粘接剂;C、C1组:0.3 M EDC预处理剂+Clearfil SE Bond粘接剂;D、D1组:17%EDTA酸蚀+0.3 M EDC预处理剂+Clearfil SE Bond粘接剂,表面处理完成后用半径1.5 mm,高4 mm的模具在牙本质粘接面采用分层固化的方式堆积树脂块。A、B、C、D 4组样本储存在37℃生理盐水中24 h后在万能力学试验机上测定即刻粘接强度;A1、B1、C1、D1 4组样本进行37℃生理盐水水浴24 h和5000次冷热循环后测定老化后粘接强度。剪切实验后在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各样本断裂模式,扫描电镜观察断裂面形貌。实验第二部分选取16颗离体牙,随机分为8组(n=2),编号a、b、c、d、a1、b1、c1、d1。在暴露牙合面中层牙本质,碳化硅砂纸打磨,超声震荡清洗后,对牙本质表面进行预处理,处理方式分别对应实验第一部分的A、B、C、D、A1、B1、C1、D1组。表面处理完成后用半径2 mm,高4 mm的模具在牙本质表面堆积树脂块。所有试件置于37℃生理盐水中24 h后,再将a1、b1、c1、d1 4组试件在冷热循环仪中进行5000次的老化处理。所有试件沿垂直于粘接界面方向制备成1mm薄片,每个试件切割形成3个薄片,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混合层和牙本质小管内树脂突形貌。结果:1.实验第一部分结果表明:在即刻实验中,与A组粘接强度相比,B、C、D组粘接强度均有所提高,D组的即刻粘接强度最高,但A组与B组、A组与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D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过冷热循环老化试验后,各组粘接强度均下降,A组与A1组,B组与B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C1组比较,D组与D1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粘接耐久性。体视显微镜观察断裂面结果显示:各组的断裂模式都主要为混合断裂,其次是粘接面断裂,内聚断裂最少见,各组断裂模式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实验第二部分的结果表明:使用了EDTA预处理的4组试件(b、d、b1、d1)的树脂突比未使用EDTA预处理的4组试件(a、c、a1、c1)树脂突的数量和长度都有所增加;即刻实验组混合层完整、连续,冷热循环后未使用EDC预处理的a1、b1组混合层破坏,有裂纹出现,使用EDC预处理后c1、d1组混合层完整,未见明显裂纹产生。结论:1.使用17%EDTA凝胶预处理对两步法自酸蚀粘接剂Clearfil SE Bond即刻和老化后粘接强度都无明显影响;2.使用0.3 M EDC预处理牙本质并不能提高Clearfil SE Bond即刻粘接强度,但可显著改善老化后粘接强度。3.17%EDTA凝胶和0.3 M EDC联合使用可显著改善牙本质即刻粘接强度,并且具有粘接耐久性。4.0.3 M EDC改善牙本质粘接耐久性可能与其稳定混合层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