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iers disease,AD)是老年痴呆症最为常见的一种。其主要病理特征包括两个方面:(1)在神经细胞外,由β-淀粉样蛋白(Aβ)异常聚集形成的老年斑;(2)在神经细胞内,由Tau蛋白异常聚集形成的神经纤维缠结(NFTs)。有研究表明,NTFs与AD症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对于Tau蛋白的异常聚集的研究,成为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热点和关键所在。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是广泛分布植物界中的一类天然活性物质。它是指二个苯环(A环和B环)通过三个碳原子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即具有C6-C3-C6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研究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包括抗氧化作用、抗癌作用、抗菌抗病毒作用等。
前期结果表明:Tau蛋白肽链微管结合区域,是发生聚集作用的关键区域,而其中第三重复单元是引发聚集的核心区域,因此本文选择与Tau微管结合域第三重复单元相对应的多肽片段R3,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荧光光谱,荧光猝灭和圆二色等物理方法,以Tau蛋白R3多肽作为实验样品,首次考察了六种黄酮(大豆素,儿茶素,芹菜素,木犀草素,表儿茶素,山萘酚)对R3多肽聚集的抑制作用,初步阐述了抑制机理,找到了能够有效抑制R3多肽聚集的特定小分子结构。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
1)利用ThS荧光(ThS-Fluorescence)监测R3自聚集过程,观测了六种黄酮对Tau蛋白R3多肽异常聚集过程的影响,发现它们对R3多肽的聚集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能力从大到小分别是:木犀草素、儿茶素、表儿茶素、芹菜素、山萘酚、大豆素,并得出了它们抑制R3多肽(15μM)异常聚集相应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分别是26.8μM、28.5μM、41.5μM、56.4μM、109.8μM、150.28μM。
2)利用六种黄酮对R3多肽的荧光猝灭(Fluorescence Quenching),探测了六种黄酮与R3之间的结合作用情况(binding affinity):
a:六种黄酮对R3内源荧光的猝灭均属于静态猝灭,说明R3与黄酮发生了结合。
b:六种黄酮与R3的结合程度大小:木犀草素>表儿茶素>儿茶素>芹菜素>山萘酚>大豆素。
c:黄酮与R3的结合不是简单的一种力,而是有静电引力,疏水作用力以及氢键的共同作用。疏水力主要是黄酮上的苯环与R3的酪氨酸上的残基相结合,这也是导致内源荧光猝灭的原因;静电引力主要是黄酮的酚羟基失去氢质子之后带上负电荷,与R3上带正电的残基相结合:氢键主要也是黄酮的酚羟基有可能与R3上的羟基,氨基,甚至羰基氧形成氢键。
d:对于不同的黄酮,静电引力和疏水力只有一种是主要作用力(另一种力也是存在的)。对于大豆素,山萘酚,木犀草素,芹菜素,羟基相对较少,难溶于水,与R3的结合主要是疏水力;对于儿茶素和表儿茶素,羟基较多,相对来说较易溶于水,可以解离出氢离子带上负电,与带正电的R3以静电作用相结合。
3)利用圆二色性光谱(Circular Dichroism,CD)检测在六种黄酮作用下,R3多肽的二级构象的变化,发现在木犀草素,表儿茶素,儿茶素作用下,R3多肽随机盘绕(random coil)构象未发生明显变化;在芹菜素,山萘酚,大豆素作用下,R3随机盘绕(random coil)构象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4)对比1)和3)的数据,我们对黄酮抑制R3自聚集的机理进行了探讨。黄酮对于R3聚集的抑制作用主要是通过稳定R3原有的随机盘绕(random coil)构象,阻止它向α螺旋(α-helix)二级构象的转变,即不让它发生折叠。
5)对比1)和2)的数据,我们找到了黄酮与R3多肽:结合程度与抑制能力的相互关系,即黄酮与R3结合得越牢固,黄酮对R3多肽自聚集的抑制效应越明显,并给出了较为形象且合理的解释。
6)从黄酮的结构上寻找其抑制R3多肽聚集的规律:
a:六种黄酮所共有的基本母核,即由环A,B,C组成的共轭结构(Conjugated System formed by ring A,B,C),在黄酮的抑制效应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刚性的平面可以稳定蛋白质原有的构象,尽量不让它发生构象的变化,即不让它折叠,起到抑制的效应。
b:当黄酮的B环上含有越多的羟基,越容易解离出氢,或形成氧负离子,与带正电的R3结合;或带上负电荷,与R3上的羟基或氨基形成氢键,这样与R3结合得越牢固,那么对R3聚集的抑制效应也就越大。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在于能够找到抑制R3多肽聚集的特定有机小分子结构,并揭示了其抑制机理,这有助于我们最终找到抑制形成PHFs的方法,为Tau蛋白系列疾病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了潜在基础,为AD病症的药物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能,这对于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是一个新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