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莫言是首位中国本土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其代表作之一——《生死疲劳》,获得多项国际大奖,因而受到国内外学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已有许多学者从诸多视角对《生死疲劳》及其英译本,尤其是文本中的隐喻,进行了研究,例如:重写视角、目的论视角、功能对等视角等。但是还少有学者尝试从认知视角进行研究。作为文化的重大载体,隐喻的翻译一直是翻译研究领域的热点和难点。1980年,Lakoff和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提出了概念隐喻理论,指出:隐喻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而是一种认知活动。该理论的提出为隐喻及其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尝试从概念隐喻理论的视角,对《生死疲劳》中的隐喻及相应的葛浩文译文进行研究,以考察文学作品中隐喻的翻译策略。在概念隐喻理论的指导下,并结合Pragglejaz研究小组的隐喻识别方法,本文从《生死疲劳》中选取了82例隐喻表达(及其相应的译文),主要通过定性分析的方法,系统地考察了文本中的主要隐喻系统及其翻译。研究发现:首先,原文中所使用的隐喻主要可概括为六大类,即戏曲隐喻、黑色隐喻、棋局隐喻、醋隐喻、吃隐喻以及卖隐喻;其次,对于这些不同类型的隐喻系统的翻译,译者主要使用了四种翻译策略,即复制源域、替换源域、意译和省译,而影响译者翻译策略选择的因素主要包括:语境因素、文化因素、译者的文化认知体验。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其他译者在以后的翻译工作中译出更好的作品提供一些启示和建议,使我们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扬海外,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