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性肠造口及术中结肠灌洗在左半结肠和直肠癌高风险瘘手术应用的Meta分析

来源 :南昌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shashas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中低位直肠癌造口与否及梗阻性左半结肠癌术中是否行结肠灌洗的术后吻合口瘘发生率、手术时间、术后首次排气时间、瘘后二次手术率、住院时间、术后造口还纳相关发症及其他并发症率、死亡率以及患者生活质量等来评估预防性肠造口与术中结肠灌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实践起借鉴作用。方法:制定文献的纳入及排除准则并设定检索年限为近10年,然后通过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知网资源总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来得到和研究相关的文献,然后从中提取所需的数据,最后使用RevMan5.2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其中连续性资料采用均数差(MD)或标准化均数差(SMD)、二分类资料采用比值比(OR),并计算各效应量值及95%的可信区间(CI)。最后采用I2检验全部纳入文献的异质性:当异质性较小时,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来分析;反之则用随机效应模型来分析。异质性较大时通过逐个剔除纳入的研究或分析亚组等方式分析其来源并处理,最后通过漏斗图来评估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一、左半结肠及中低位直肠癌造口与不造口组共纳入的16篇研究中有2篇随机对照研究,14篇非随机对照研究,总共纳入6326名患者。在这些研究中行预防性造口有3315名患者,非预防性造口3011名,结果显示预防性造口组吻合口瘘的发生率明显下降(OR=0.47,95%CI:0.38-0.59,P<0.00001),瘘后二次手术率明显下降(OR=0.45,95%CI:0.34-0.59,P<0.00001),总体并发症发生率升高(OR=1.44,95%CI:1.03-2.00,P=0.03)。死亡率两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OR=0.70,95%CI:0.29-1.71,P=0.44),住院天数两组对比也无统计学意义(OR=0.41,95%CI:-0.98-1.80,P=0.56)。二、梗阻性左半结肠及中低位直肠癌灌洗与不灌洗组纳入的16篇研究中有5篇随机对照研究,9篇非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患者1175名。其中行术中结肠灌洗组596名,非灌洗组579名,结果显示结肠灌洗组的手术时间明显增加(OR=20.15,95%CI:4.23-36.070),P<0.00001),术后首次排气时间无统计学意义(OR=0.27,95%CI:-0.18-0.71,P=0.24),住院时间明显下降(OR=-5.86,95%CI:-8.49至-3.23,P<0.0001)。并发症明显下降(OR=0.51,95%CI:0.29-0.90,P=0.02),死亡人数下降(OR=0.27,95%CI:O.08-0.94,P=0.04)。结论:第一部分:预防性造口可以显著降低中低位直肠及左半结肠癌吻合口瘘的发生率、瘘后的二次手术率及提高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但会增加术后总体并发症率,患者的术后死亡率及住院时间长短与是否造口无关。因此临床上使用预防性造口是有益的。第二部分:术中结肠灌洗能降低梗阻性左半结肠及直肠癌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及死亡率,但会增加手术时间,总体来说术中结肠灌洗在结直肠癌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其他文献
气相条件是影响高效产氢细菌产氢能力的重要生态因子之一.间歇实验结果表明,空气中的氧分子是抑制高效产氢细菌-B49生长发酵的直接原因,二氧化碳也对B49的发酵产氢产生很大的
目的:探讨一站式护理模式对农村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选择农村HIV/AIDS患者100例作为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干预组实施一站式护理服
在线问答社区已成为人们解决问题、获取知识的重要平台。然而用户在社区提问时受限于自己的用语习惯导致问题描述不准确,往往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回答。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文本分析的专家推荐系统,该系统能够针对用户所提出的问题,通过改进后的Labeled-LDA模型以及BERT模型进行建模得出最适合回答该问题的若干专家。在专家文本分类部分,考虑到原Labeled-LDA模型存在过多无用词干扰,容易造成主题湮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