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循吏司法实践研究

来源 :安徽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x16325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循吏这个特殊的群体,法律史界近年已有一些学者开始关注于此,可惜的是有关清循吏的著述并不多,在清循吏司法实践方面的研究更是寥寥无几。在起初阅读《清史稿·循吏传》时,发现无论是在调处息讼,还是司法审判、司法技艺上,清循吏都或多或少表现有一些相似之处。在查阅相关循吏诸如汪辉祖、蓝鼎元、方大湜等人的著述、官箴书、司法判例之后,更是得到映证。清朝作为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有关法律的制定、司法审判程序的规定、司法实践经验均是集大成者,因此选取清循吏作为研究主体更具有代表性,更有助于增进我们对于清代司法实践情况的了解。本文的研究主题是清循吏司法实践,研究对象是清循吏,那么清循吏的内涵应该有明确的定义。但是历朝历代循吏传的立传标准都有所改变,主要是因为循吏传的撰写者多为后世的史学家,他们往往是依据统治需要和编写者的倾向对循吏加以界定,这种方法背后暴露的问题就是使得循吏的范围狭窄化。在《官箴书集成》中,清人尤其是清代官吏对于循吏常不吝溢美之词,认为循吏难为且难得。此外,还存在这样一个现象,在官箴书中被冠以循吏之名的人物并不被记载于《清史稿·循吏传》中。因此,本文在对清人关于循吏的见解加以整理之后,认为凡是在司法实践中表现有力行无讼、清勤慎明、顺应民情者皆可称之为循吏。所以本文并不局限于《清史稿》记载的循吏范围,文章也引用了其他可归于循吏范畴的清代官吏的案牍、判例和官箴思想进行论述,以期在清循吏司法实践方面把握的更丰富、更具体。文章通过对循吏在司法实践中司法追求、司法风格、司法方法进行整合分析,得出清循吏无论是在宁民息讼的司法追求上,还是在案件受理过程中采取的清勤慎明风格上,还是案件裁判时体现的和谐有度的司法方法上,他们的最终目标都是希望通过司法活动中的实践从而达到无讼的境地。案件受理之前通过各种息讼措施将社会矛盾遏止于萌芽阶段,案件受理和裁判时尽力做到对民情最好的照顾,从而使得治下的民众相处和谐,社会关系得以稳定,社会秩序从而得到巩固。此外,不同于今日法官裁判时严格的依法而为,清循吏的裁判标准更为多元化,乃是在法律的基础上综合情理而为,他们希冀自己的判决能够做到情法相尽,理法两合,更易为当事人所接受。当然,他们也会遇到人情与天理、国法无法完全吻合的时候,这时候他们采取的司法方法则是运用遵情重理的方式,以情理作为案件的裁判标准,在充分考虑案件发生时民众的情感表达和案件背后所透漏的天理准则之后,从而作出能照应到方方面面舆情的最终判决。
其他文献
文中针对JQFP型变压器的油箱渗漏油现象进行了故障分析,并对油箱端盖的异种金属焊接工艺进行现场改进,焊缝质量取得了良好效果.同时对焊接部位进行了数值模拟.
所在学校多年坚持开发生物校本课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该校本课程开发的路径,分享同行。校本课程需要“开”。校本课程开发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校本课程开发是教师成长的途径
期刊
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培养造就经过基层实践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后备
清政府的最后十年,是其作为一个统治实体进行垂死挣扎最为激烈的十年,这尤其表现在轰轰烈烈的宪政改革运动中。这一时期,统治阶层之外的民众也以一种前所未有的主动姿态加入
在国际贸易中,随着经济的发展,交易规模逐步扩大,项目投资在逐渐加大,交易双方当事人对于交易中可能出现的“不予履行”风险的考量也会随之增加。针对这项巨大风险,在保护债
该文从挂篮荷载计算、施工流程、支座及临时固结施工、挂篮安装及试验、合拢段施工、模板制作安装、钢筋安装、混凝土的浇筑及养生、测量监控等方面人手,介绍了S226海滨大桥
辩诉交易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制度,起源于十九世纪初期的美国。它是基于化解美国这一时期刑事案件高发与司法资源有限的现实社会矛盾而产生,是由美国波士顿等地区检察官创设而来
企业合并是把双刃剑,既能扩大企业的规模,实现规模经济,给企业或社会带来更大的利润,又可能因为合并使得企业产生或加强市场支配地位,形成垄断,从而限制竞争,所以各国都将企业合并规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