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诊疗在腹部疾病外科术后前哨出血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山西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ong28668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评估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作为腹部疾病外科术后前哨出血患者初始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在此类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科收治的45例腹部疾病外科术后前哨出血患者的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该组患者DSA造影表现和介入治疗疗效。结果:DSA首次血管造影发现45例患者中阳性表现的患者31例(31/45,阳性率68.9%),其中对比剂外溢20例、假性动脉瘤6例和动脉管壁不光整5例;其余14例首次血管造影阴性的患者中有6例出现迟发性出血,随后行DSA造影显示对比剂外溢2例,假性动脉瘤1例,动脉管壁不光整3例,8例未再出血患者经保守治疗后好转。DSA造影发现有出血征象的37例患者中有4例因腹腔感染行外科手术;其余33例患者均首选介入治疗,其中2例因介入术中止血困难转外科手术,技术成功率为93.9%(31/33)。31例患者中有24例单次介入治疗后取得临床成功,临床成功率为77.4%(24/31);7例患者介入治疗后发生再出血,其中4例经第二次栓塞后止血成功,3例介入止血失败转外科手术。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病人与未再出血病人在术前白蛋白水平(p=0.002)、凝血酶原时间(p<0.001)、腹腔感染(p=0.001)、瘘(p=0.001)方面存在差异。介入治疗组住院时间(32.7±12.0)天,外科干预组住院时间(58.3±32.7)天,p=0.048;介入治疗组入住ICU时间(3.3±2.4)天,外科干预组入住ICU时间(7.6±5.3)天,p=0.043;介入治疗组死亡率17.9%(5/28),外科干预组死亡率55.6%(5/9),p=0.041。结论:DSA可以作为腹部疾病外科术后前哨出血来源识别的一线诊断方法,以便及时对发现的出血责任血管进行紧急的血管内干预,从而减少急诊剖腹探查的必要,是降低外科手术后住院时间及出血相关死亡率的有效方法。介入治疗术前纠正患者营养不良状态和凝血功能障碍、术后针对出血原因进行多学科治疗有利于降低介入治疗后再出血的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观察糖尿病患者手术期间血清孤啡肽(nociceptin/orphanin FQ,N/OFQ)含量的变化,探讨N/OFQ与交感神经系统及心肌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2019年5~8月在蛛网膜下腔阻滞下行单侧膝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6例,分为糖尿病组(D组,n=33)与非糖尿病组(N组,n=33),纳入年龄60~69岁,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测定麻醉前30 min(T0
目的:探究目标导向液体中治疗对老年腰椎手术患者脑氧代谢及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腰椎手术患者60例,年龄65~80岁,ASA分级II~III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干预组以每搏量变异度(SVV)、心指数(CI)为容量指标行目标导向液体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液体治疗。于麻醉诱导前(T1)、手术开始时(T2)、手术开始后1h(T3)、
目的:使用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扩散加权成像(IVIM-DWI)和扩散峰度成像(DKI)两个模型研究其各个参数在诊断强直性脊柱炎(AS)活动性骶髂关节炎(SIS)中的价值,并将有意义的参数进行联合,并与常规DWI比较观察对其诊断效能是否有所提高。方法:收集我院从2019年12月到2021年3月入住山西白求恩医院风湿免疫科的慢性下腰痛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AS诊断及治疗指南来进行判定该患者是否为AS,将符合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对高龄行前列腺电切术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及术后认知功能(POCD)的影响。方法:拟在腰硬联合麻醉下择期行前列腺电切术的高龄患者60例,年龄70~85岁,ASAⅡ或Ⅲ级,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法分为布托啡诺组和生理盐水组.布托啡诺组于麻醉后改变体位时静脉滴注布托啡诺0.01mg/kg,生理盐水组给予同等量生理盐水。分别记录两组患者入室时(T0)、给药时(T1)、给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与后路椎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治疗单节段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单节段LSS患者50例,在我院脊柱病区于2017年6月-2019年6月分别行OLIF22例,PL
目的:分析及探索复杂性肛瘘手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用以识别高危患者,加强患者管理,为减少复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以山西医科大学附属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期间收治的375例复杂性肛瘘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可能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性别、年龄、吸烟史、肛瘘手术史、瘘管位置、内口分布、糖尿病史、存在脓液、发病到手术时间、术中挂线10项指标,采用单因素及Logi
目的:探讨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应用不同浓度七氟烷对QTc、QTd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分为1.5%七氟烷(A组)、2.0%七氟烷(B组),2.5%七氟烷(C组)和对照组(D组),每组30例。常规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诱导前(T0)、气腹前(T1)、气腹后30min(T2)、气腹结束后5min(T3)、拔管(T4)、出手术室
目的:探讨神经肽Y(NPY)、P物质(SP)水平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相关性。方法:选择椎管内麻醉下行髋、膝关节置换术的102例病人,根据术前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DM组,49例)和非糖尿病组(NDM组,53例),再基于术前伴心血管疾病(CVD)与否,划分为4个亚组:糖尿病合并CVD亚组(DM-CVD亚组)、糖尿病未合并CVD亚组(DM-NCVD亚组)、非DM合并CVD亚组(NDM-CVD亚组
目的:通过股骨3D数字化模型,提出一种新的股骨颈前倾测量方法,结合经典股骨颈前倾角,为复杂性人工髋关节置换和翻修术中股骨柄假体置入提供解剖学数据,提高假体置入准确性。方法:以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于我院行CT检查,年龄介于50-80岁,范围包括双侧股骨的41例患者数据,共计82例正常股骨为研究对象。通过软件分别重建出每例股骨的3D数字化模型后,选取股骨内上髁、外上髁、大粗隆上最突出点形成的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防治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效果及潜在机制。方法:将30只的SD大鼠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治疗组。使用糖皮质激素构建大鼠激素性股骨头坏死的模型,给予hUCMSC进行干预,4周后分离股骨头组织,利用HE染色评估股骨头组织空骨陷窝的发生率,Micro-CT评估股骨头骨密度和微观结构,Tunel染色评估股骨头成骨细胞凋亡水平,Western blot检测成骨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