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盈余管理是会计学研究领域的经典课题,目前大多数关于盈余管理的研究都着眼于应计项目盈余管理。20世纪90年代,国外开始兴起关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2006年,Roychowdhury建立了计量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经典模型,将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研究推向了新的浪潮。国内相关的研究开始于2008年。然而,关于应计项目与真实活动盈余管理之间权衡的研究还很少。本文首先建立了管理者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理论模型,求解出模型均衡状态下管理者采取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最优水平,然后通过比较静态分析来研究管理者对两种盈余管理方式的权衡,研究发现,当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成本较高时,管理者会较少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较多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当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成本较高时,管理者会较多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而较少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根据理论模型的研究结果,结合国内现有研究及我国的特殊制度背景,以我国2008-2012年上市公司为样本,本文实证分析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管理者对盈余管理方式的选择。研究发现处于较高法制环境中的上市公司较少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双重上市公司和成长型公司较多采用应计项目盈余管理,财务报告成本高的公司会同时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政府干预程度高的公司和亏损一年的上市公司则较少采用真实活动盈余管理。本文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对于有较强动机进行应计项目盈余管理的公司,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其的财务监管;对于有较强动机进行真实活动盈余管理的公司,应该加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以保证企业长期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