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叉偶联反应及其在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转移研究中的应用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fang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叉偶联反应是目前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合成了N-丁基-4-溴-5-硝基-1,8-萘酰亚胺及其衍生物CuBF1-12和CuRF1-3系列化合物,并设计合成了CuBF1的N-甲基化产物CuBFD和N-丁基-4-溴-1,8-萘酰亚胺的衍生物CuBFS。选取活性较低的吡咯N-芳基化反应作为模型反应,首次将上述17种萘酰亚胺衍生物作为新型配体应用于铜催化的C-N交叉偶联反应,考察了碱、反应温度、投料比例及配体结构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筛选出两个效果最佳的催化体系Cu2O/CuBF1(CuRF3)/Cs2CO3/CH3CN。在反应条件相同时,与未添加配体时40%的产率相比,添加配体的反应产率均达到47%以上,其中配体CuBF1和CuRF3辅助催化体系产率分别达97.3%和94.5%。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催化剂耗用量下,添加配体CuBF1或CuRF3的体系均可较高效温和地催化吡咯N-芳基化反应的发生,且相比文献报道配体用量降幅达50%。CuBF1或CuRF3配体具有制备容易,高效,稳定性好等特点,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催化剂Cu2O廉价且稳定,该体系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利用交叉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了联苯重氮盐底物1a-1c,根据桑德迈尔碘化反应结果的比较,首次提出了碘诱导的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转移机理——六元环过渡态,并探讨了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转移现象存在的可能性。由实验结果推测:仅当分子呈有效的平面状态时,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的转移才可能发生,即底物结构极有可能是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转移反应的关键因素。
其他文献
患者女,76岁,回族,主诉:反复呕吐10天余。患者于10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后恶心、呕吐,呕吐物为进食物及胆汁,伴烧心及反酸,偶有腹泻,为黄色稀便,2次/d,无腹胀、腹痛、发热等,当地医院输
崇礼与尚义儒家'崇尚礼仪'之意,具化在阴山余脉的大青山脚下。作为2022年冬奥会雪上项目的主要竞赛场地之一,河北省张家口市崇礼区近几年的发展因雪得名,更因雪得势
<正>3月1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根据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形成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
全球每年通过人类活动新增的"活性"氮导致全球氮循环严重失衡,并引起水体的富营养化、水体酸化、温室气体排放等一系列环境问题。河流作为重要的氮汇,其氮循环对整个生态系统
目的:探讨血浆血脂及载脂蛋白与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入选我院确诊的102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对照组为102例同期在我院门诊体检的老年人员,分别测定血浆总胆固醇(TC)、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