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交叉偶联反应是目前有机合成化学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合成了N-丁基-4-溴-5-硝基-1,8-萘酰亚胺及其衍生物CuBF1-12和CuRF1-3系列化合物,并设计合成了CuBF1的N-甲基化产物CuBFD和N-丁基-4-溴-1,8-萘酰亚胺的衍生物CuBFS。选取活性较低的吡咯N-芳基化反应作为模型反应,首次将上述17种萘酰亚胺衍生物作为新型配体应用于铜催化的C-N交叉偶联反应,考察了碱、反应温度、投料比例及配体结构等因素对反应收率的影响,筛选出两个效果最佳的催化体系Cu2O/CuBF1(CuRF3)/Cs2CO3/CH3CN。在反应条件相同时,与未添加配体时40%的产率相比,添加配体的反应产率均达到47%以上,其中配体CuBF1和CuRF3辅助催化体系产率分别达97.3%和94.5%。实验结果表明,在低催化剂耗用量下,添加配体CuBF1或CuRF3的体系均可较高效温和地催化吡咯N-芳基化反应的发生,且相比文献报道配体用量降幅达50%。CuBF1或CuRF3配体具有制备容易,高效,稳定性好等特点,催化交叉偶联反应条件温和,易于控制,催化剂Cu2O廉价且稳定,该体系具有潜在的实际应用价值。利用交叉偶联反应,设计合成了联苯重氮盐底物1a-1c,根据桑德迈尔碘化反应结果的比较,首次提出了碘诱导的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转移机理——六元环过渡态,并探讨了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转移现象存在的可能性。由实验结果推测:仅当分子呈有效的平面状态时,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的转移才可能发生,即底物结构极有可能是分子内1,4-芳香自由基转移反应的关键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