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徒的皈依:原因与过程——基于济南H教学的实地研究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avvv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天主教在我国进入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时期,每年都有大量的非宗教人士选择皈依天主教。那么人们是如何从普通的非宗教徒转变为天主教徒的,其皈依的原因和过程是怎样的?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本文基于H教堂教徒皈依的实地研究,对收集到的个案资料进行了分析,从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网络的视角,对天主教徒的皈依历程进行了描述与剖析。   通过实地研究,笔者认为天主教徒的皈依是一个持续的动态的历程。个体最初选择接触天主教的原因是自身遭遇到了个人危机,由于这些危机在个体既有的架构与方案中未能得以解决,于是个体便在社会网络的动员和导引下接触天主教会,向宗教寻求危机的解决方案。在接触的过程中,个体会受到传教人员自身的人格魅力与社会地位的影响,同时接受了教会为他提供其他宗教产品,如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物质上的帮助和精神上的慰藉,宗教场所的神圣感等,从而对教会产生了信任与好感。继而是更加密集的互动,个体通过参加慕道班学习天主教教义,深入参与各种宗教活动,通过参加天主教的宗教仪式,参与天主教会的内部团体活动,参与天主教群体的人际网络互动,强化自身宗教意识,维系群体团结,增强个体对信仰团体的投入和认同,创造和巩固其对宗教团体的情感,使之皈依的感觉越来越真实,逐渐对教会产生了归属感,并慢慢融入到天主教会的信仰群体中,最终克服皈依的阻力,通过领洗完成了宗教皈依,正式获得了天主教徒的身份。   天主教徒的皈依历程可以在理性选择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视角下得到很好的解读。在皈依阶段的前期,个体考虑更多的是如何能够从教会中得到解决危机的资源,选择接触教会是权衡得失后作出的选择,有着明显的工具理性色彩。而在皈依历程的后期,个体对宗教教义理解逐渐深入,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内在信仰,同时渐渐融入到了教会的内部关系网络,对教会投入了大量的情感,对教会组织产生了归属感,已经不再刻意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转而关注天主教所传达的精神信仰,并认为选择皈依是符合天主教的信仰和信念的,这又有着明显的价值理性色彩。所以,笔者认为,个体的皈依历程有着从工具理性向价值理性转化的趋势,但又不能将两者完全割裂开。此外,社会网络的引导和动员贯穿于个体的整个皈依历程中。个体最初萌生接触宗教的意愿,是由于社会网络动员的结果,特别是社会网络中的强关系发挥了重要作用。个体和天主教会遇后,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强关系继续发挥引导和陪伴的作用。个体与教会内部成员也由之前缺乏义务和不太信任的弱关系发展成为高度信任的强关系,由此渐渐融入了教会内部的人际关系网络之中并最终选择了皈依。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建设具有了非常重要的意义,而居民的社区归属感居于社区建设的关键地位。近年来,许多学者对城市社区建设和发展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
艾滋病(AIDS)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传染性疾病,它对患者个体、家庭、经济以及社会的和谐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艾滋病不仅是医学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因此,艾
在地方政府研究领域,县域的政府行为研究略显萧瑟,成为学术洼地。从政策执行的角度,本文展开对县级政府行为运作的分析,重点考查县域政策执行的特点、政策执行的偏差以及党政体制
我国实行的劳动合同制度,为更好地保障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维持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了法律基础和制度保证。劳动合同制度的顺利实施、执行,劳
在我国,修学旅游包括三个类别,分别为出境、入境和国内修学旅游。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公民有能力将孩子送到国外读书。修学旅游是集旅游、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慈善捐赠作为收入的“第三次分配”,在筹集社会资金、缓解财政压力和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等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慈善捐
在“积极老龄化”理念不断推进的国际大背景下,老年人自立的研究备受重视。老年人自立不仅是制定社会政策客观现实的需要,也是老年人自身生活的追求,它能使老年人提高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