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把爷爷奶奶传承下去——教育的伦理意义

来源 :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lrsh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伦理道德渗透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伦理道德通过人来传承,人即伦理的实践主体。同时伦理道德也是历史的伦理道德,随着社会的变革发展而变迁。自1840年鸦片战争,外来文明入侵之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进入了近代转型期,尤其是在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后,新文化运动中的一些有识之士著书立说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一些不合理成分,如夫权,父权,贞洁观等强烈的批判后,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开始走向现代伦理道德。然而,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家庭伦理道德是社会伦理道德的核心和基础,研究家庭伦理道德的变迁就能影射出社会伦理道德变迁的路程。本文以社会历史为背景,着重关注中国中南部乡村社会家庭伦理道德的近代变迁路程,采用质的研究方法,通过访谈两位出生于新文化运动中期仍健在的研究对象(我的爷爷奶奶),了解他们从出生到现在中国东南部乡村社会具体的家庭伦理道德的变迁过程。在中国社会历史的背景下,将他们这一生的家庭伦理道德生活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中国现代的开始阶段(五四新文化运动至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发展阶段(新中国的成立到文革结束);现代改革开放阶段(1978年至今)。并对这三个阶段中国家庭伦理现代转向的内容、特点做了整体性分析。在此基础上,具体从家庭伦理的基本精神,家庭结构,家庭人伦规范等方面结合研究对象在不同阶段的生活特点和思想特点探析传统家庭伦理现代转向的实质,最后揭示出传统伦理现代转向就下一代人对上一代人伦理道德生活的传承与更新。
其他文献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手机等新媒体的广泛出现,高职学生已普遍接触并使用新媒体,上网、玩手机已占据他们大学生活大部分的时间。他们越来越倾向于使用新媒体表达情感、展现自己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