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师范学校贫困生问题已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现象,由于贫困涉及到家庭、教育、经济等诸多领域,因此会给学生的发展带来广泛的影响。以江油师范学校为例,从经济贫困的标准来看,贫困学生的比例仍然是比较高的,其中女生的比例较大,贫困的程度不一,成因复杂。贫困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物质生活水平,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带来了精神上的负担甚至伤害,贫困生不仅面临着经济贫困,部分贫困生还可能面临由经济贫困而引发的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社会知识的局限和社会活动能力发展不充分等问题。师范学校和其他学校一样通过“奖、贷、助、补、免”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大多数贫困生的经济压力,但它可能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如果没有针对贫困生的社会生存的意识和能力的培养,难以解决因经济贫困而影响和制约贫困学生能力发展这一关键问题,就无法达到使所有贫困生都得到全面而充分发展的目标。本文将对江油师范学校贫困生的贫困成因及贫困生社会生存能力结构进行分析和调查,着重筛选出了专业学习能力、勤工俭学能力、开拓创新能力、择业就业能力、社会交往能力、心理调适能力等方面作为培养其社会生存能力的基础。遵循“授人以渔”的基本思路,希望能使所有的贫困孩子都能得到有益的帮助,使他们做到“弱者变强,强者恒强”。本着可创新性、可持续性和可推广性的原则,从信息技术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心理教育、人生观教育等六方面尝试性的提出一些策略来试图改善贫困学生的经济贫困现状,尤其是预防和改善部分的贫困学生身上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社会知识局限、心理困扰、能力发展不充分等问题,通过对师范生贫困问题的实践探索和效果评估,检验这些措施在改善贫困学生的自我解困意识,心理调适能力、社会活动能力等方面的成效,从而探索出有效的策略促使师范学校的贫困学生都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优良的专业技能以及良好的社会生存能力来应对社会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