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肺结核是第一个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可致死全球性疾病。据统计,全球每年有800万例新发病例,并有高达两百万的死亡病例。近些年来由于部分耐药结核分枝杆菌株的出现和人类免疫缺陷病疫情扩大,使结核病的防治面临新型重大威胁。因此,为更好的诊断、预防和治疗结核病,我们需要加强结核病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为探讨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凋亡情况与其分泌的几种主要细胞因子转录与表达之间的关系,建立THP-1细胞和RAW264.7细胞体外巨噬细胞模型。分别用结核分枝杆菌强毒株H37Rv、疫苗株BCG和从鹿源分离的牛型结核分枝杆菌中等毒力菌株M-8感染细胞,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巨噬细胞在六个时间点的凋亡情况,应用Griess法检测巨噬细胞在六个时间点NO分泌情况,应用cck-8法检测感染后细胞增殖情况,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细胞因子TNF-α、IL-10、IL-6的转录水平,应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三种细胞因子的分泌量。结果显示:各感染组细胞凋亡情况、NO分泌量和细胞增殖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均差异显著(P<0.05)。两种细胞各感染组NO分泌量均呈上升趋势,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增值情况变化比较复杂。各时间点细胞因子转录情况和分泌量趋势基本相同。RAW264.7细胞凋亡情况和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变化并未见明显规律。对THP-1细胞,可看出BCG感染组凋亡情况随时间变化呈上升趋势,其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表现为相同趋势,IL-6表现为相反趋势。H37Rv感染组细胞凋亡情况低于BCG感染组,细胞因子分泌情况一般表现为先增强后抑制。通过对两种巨噬细胞凋亡结果分析表明,THP-1细胞更适合用于结核分枝杆菌免疫机制实验。结核分枝杆菌对巨噬细胞凋亡的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与感染后细胞因子分泌情况密不可分。感染后12 h-24 h时间段往往是结核分枝杆菌发挥逃逸作用的关键时期。本试验通过对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后不同时间点细胞因子与凋亡情况关系的研究,为结核分枝杆菌对巨噬细胞凋亡机制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