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侧前额叶皮层中的PPARγ调控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ampirew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抑郁症是一类以情绪低落、快感缺失、自我评价低,并伴有认知障碍以及睡眠障碍、饮食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心境障碍疾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抑郁症和恶劣心境者患病率高达12.8%,并预测到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全球第二大严重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精神疾病。然而,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抑郁药物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治疗有效率低,常用经典的抗抑郁药物单胺氧化酶抑制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选择性5-HT抑制剂及NE再摄取抑制剂的最大缓解率约60%-70%;起效慢,给药3-6周才发挥抗抑郁作用;约50%的患者出现副作用。因此研究出起效快、副作用低的新型抗抑郁药物迫在眉睫。更为重要的是,抑郁症的发病机制到目前为止依然还不清楚。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PARγ)是一种依赖配体的核转录因子,属于Ⅱ型核受体超家族的成员之一。PPARγ具有转录因子的经典结构,是由一个非依赖配体的激活区(AF1),一个DNA结合区,一个异物二聚体结合区和一个依赖配体激活区(AF2)组成。在未活化情况下,PPARs和视黄醛酸受体(RXRs)形成的异物二聚体与阻遏蛋白结合抑制靶基因的转录;活化状态下即异物二聚体PPARs-RXRs被PPARs配体或者RXRs配体激活后,PPARs-RXRs释放出阻遏蛋白,然后与基因启动区的过氧化物反应原件(PPRE)结合启动靶基因的转录。近几年的研究发现,PPARγ的激动剂如罗格列酮和匹格列酮除具有胰岛素增敏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外还显示出抗抑郁作用,但是目前为止关于PPARγ是否参与抑郁症的发病的相关研究尚未见报道;并且目前为止的研究也没有区分出PPARγ的抗抑郁作用是来自外周还是中枢神经系统,或者是两者的协同作用。因此我们将研究脑中的PPARγ在高脂饮食诱导的抑郁模型中的作用。首先,7-8周的C57/BL雄性小鼠来自于学校动物中心。在动物房先适应一周后,随机分成两组,分别喂养16周的对照饲料(D12450B,10 Kcal%fat,Research Diets)和高脂饲料(D12492,60 Kacl%fat,Research Diets)。每隔 3或4天更换鼠粮,每周固定时间更换小鼠垫料。经过16周的高脂饮食,高脂组小鼠的体重远远高于对照组,此时测小鼠的空腹血糖,发现高脂组空腹血糖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已达到糖尿病标准,提示肥胖/糖尿病模型造模成功。接下来我们对造模成功的两组小鼠进行一系列的抑郁样行为学检测:首先是旷场实验(open field test,OFT)检测小鼠5分钟内自由活动的总路程,实验表明高脂组和对照组的运动能力不存在差异;悬尾实验(tail suspension test,TST)检测6分钟内小鼠的不动时间,发现高脂组的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强迫游泳实验(force swimming test,FST),发现高脂组的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高脂组小鼠均表现出抑郁样行为,提示我们长时间的高脂饮食可能造成小鼠的抑郁状态。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糖尿病模型中,HFD组小鼠与抑郁相关脑区mPFC中PPARγ的表达量较CD组明显降低。为了证明脑中PPARy含量的减少是否会导致抑郁样行为,我们利用两种转基因小鼠(PPARγfl/fl小鼠与CamKⅡ-cre小鼠)构建了锥体神经元特异性敲除PPARγ的转基因小鼠。经过基因鉴定和表型鉴定,证明构建的敲除小鼠是成功的。只有PPARγfl/fl阳性为PPARyfl/fl纯合子小鼠(简称为f/f组),为本实验的对照组,二者均为阳性的为PPARγfl/fl-cre小鼠(简称为KO组),为本实验的实验组,进行了一系列的抑郁样行为检测。在旷场实验中,f/f组与KO组小鼠的运动能力无显著差异。在强迫游泳中,KO小鼠的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在悬尾实验中,KO组的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为了确定mPFC处PPARy在抑郁样行为中的作用,我们利用PPARγfl/fl转基因小鼠,在转基因小鼠mPFC双侧注射AAV-GFP病毒或者AAV-CamKⅡα病毒,病毒表达三周后进行抑郁样行为检测,发现f/f+AAV-CRE组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时间均高于f/f+AAV-GFP组。为了验证在转基因小鼠mPFC处过表达PPARγ病毒是否可以逆转KO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我们将转基因小鼠随机分成三组,分别为f/f-GFP、KO-GFP、KO-PPARγ。在三组小鼠的mPFC处注射过表达PPARγ的病毒,病毒表达三周后进行行为学检测,发现过表达PPARγ病毒可以逆转KO-PPARγ组在强迫游泳和悬尾实验中的抑郁样行为,而KO-GFP则依然处于抑郁状态。为了探讨mPFC处的PPARγ是否参与调控高脂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我们在高脂饮食造模成功的小鼠mPFC处单侧过表达PPARγ病毒,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CD-AAV、CD-PPARy、HFD-AAV、HFD-PPARγ。病毒表达三周后进行抑郁样行为学检测,发现在悬尾实验和强迫游泳实验中HFD-PPARγ的不动时间与CD-AAV组均没有差异,而HFD-AAV组的不动时间依然显著高于HFD-PPARγ、CD-AAV组的不动时间,这表明mPFC过表达PPARγ病毒逆转了高脂组的抑郁样行为。接下来,我们在造模成功的小鼠mPFC处埋管,连续7天注射1ug/day PPARy的激动剂罗格列酮,将实验组和对照组随机分成四组,分别为:CD-saline、CD-rosiglizatone、HFD-saline、HFD-rosiglizatone。第七天给完药进行FST,发现HFD-rosiglizatone的不动时间与CD-saline组均没有差异,而HFD-saline组的不动时间依然显著高于HFD-rosiglizatone、CD-saline组的不动时间,这表明mPFC处给予罗格列酮逆转了高脂组的抑郁样行为。从以上的实验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16周的高脂饮食喂养会导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2、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糖尿病模型中,高脂组小鼠mPFC处的PPARγ表达量减少;3、锥体神经元特异性敲除PPARγ表现出抑郁样行为;4、敲除mPFC处PPARy会导致小鼠的抑郁样行为;5、mPFC过表达PPARγ病毒可以逆转KO小鼠的抑郁样行为;6、mPFC过表达PPARy病毒或者mPFC埋管给予一周罗格列酮均可以逆转高脂小鼠的抑郁样行为。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肝脏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KI)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定量参数在诊断肝细胞癌(HCC)微血管侵犯(MVI)中的诊断效能,并与形态学诊断效能进行比较。方法:依据纳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疾病标志物的定量和定性分析测定已经成为科学研究中重点关注和探讨的热点。检测疾病标志物常用到纳米材料,其中仿生矿化纳米材料在生物传感中的应用是本文研
目的为明确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合并抑郁患者的血小板相关血液指标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18年5月就诊于我院心血管科并确诊为冠心病患者65例,
目的通过分析单胎妊娠的单脐动脉(SUA)胎儿产前系统超声筛查结果及相关临床资料,探讨SUA与心血管畸形的关系及其对妊娠结局的影响,为临床上SUA孕妇的妊娠选择及孕期管理提供依
目的:研究表明长链非编码RNA参与多种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维持细胞内环境稳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然而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缺血性脑损伤的具体机制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究长
目的:张力蛋白同源的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y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作为一个具有双重特异性磷酸酶活性的抑癌基因,通过调控过
背景:奥氮平(OLZ)是临床使用最频繁的抗精神病药物之一,但其具有较高的代谢综合征风险,流行病学和动物实验均表明,奥氮平能引起机体代谢异常,特别是体重增加及糖脂代谢紊乱等
目的:晶状体是眼球屈光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唯一具有调节能力的屈光介质。白内障是最常见的晶状体疾病,是全世界造成视力损害的第二大因素,致盲的首要因素。年龄相关
回顾创造社历史,前期创造社因为有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和张资平等知名作家而显得格外引人注目,且他们以文学实绩影响了五四文学的整体格局,后期创造社因李初梨、朱镜我、
背景:苦味受体(bitter taste receptors,Tas2rs)是能感知苦味的G蛋白偶联受体。研究发现,Tas2rs在支气管、膀胱、脑和心脏等非味觉组织中表达且介导特定的生理功能。在小鼠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