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7月29-30日豫西暴雨过程的数值模拟和成因分析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yjf98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7月29日到30日发生在豫西地区的暴雨在豫西地区造成重大伤亡和财产损失,且具有降水时段集中、致洪以及典型的中尺度特征,实际工作中对此次暴雨的预报预测也不十分成功,有许多需要认真分析总结的地方,通过对此次暴雨过程的分析可以为今后提高豫西山区暴雨的预报准确率和及时性提供参考。本文首先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2007年7月29~30日发生才豫西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确定此次暴雨天气过程主要是受低槽前西南气流和副高共同作用形成的。暴雨过程开始前,在500hPa高空环流形势主要表现为两槽一脊,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700hPa上有明显的切变,同时在暴雨落区附近存在低空急流有利于暴雨的产生。其次通过对卫星观测资料的分析可以发现,两个降水时段的主要降水云团都有明显的中尺度特征,暴雨的产生和中尺度云团的发展存在直接联系。再通过对多普勒雷达的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中尺度对流云团是产生局地强降水的主要原因,在雷达观测资料中有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的存在,速度图上有Y中尺度的辐合对流,在组合反射率图上有局地强回波不断产生,这些都有利于暴雨的发生。利用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对2007年7月29~30日的暴雨天气过程进行模拟,结果显示对于第一阶段的降水量接近实况但是降水落区中心向西偏移;第二阶段降水模拟结果与实况接近,降水量和降水落区中心位置与实况相吻合。在模拟结果的基础上对暴雨的发生、发展的有直接影响的水汽通量散度、涡度以及垂直运动、位涡、湿位涡、垂直螺旋度进行重点分析。对2007年7月29~30日发生在豫西地区的暴雨天气过程的分析和数值模拟表明,此次天气过程中充足的水汽输送、中尺度强对流以及低空急流是造成此次暴雨的几个关键因素,数值模拟能较好的实现对降水量的模拟,但落区有一定偏差,需要在今后进行更多的本地化参数设置试验和将更多的实测资料引入到数值模拟过程中,提高模拟的精度和可靠性。
其他文献
本文对苏南五市区雷暴气候特征,包括苏南五市区雷电活动的年际变化、平均雷暴日月分布特征以及雷电活动空间分布特征等进行统计分析,并通过对2012年7月3日江苏省一次雷暴天气过程的主要形势分析,结合雷暴天气过程的云团演变特征,分析各对流参数在相应区域表现特征。根据雷暴形成所需要的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抬升条件、温度条件等重要因素,并结合业务工作中实际经验,选取了对于雷暴活动指示作用明确的12个参数:对流
中尺度系统时空尺度小、气象要素梯度大,造成的雷雨、大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严重影响着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其精确预报意义重大,目前主要采用集合预报方法。由于我国中尺度集合预报起步较晚,至今仍存在一些问题,包括对初始误差的分布认识并未成熟,扰动方案仍需完善;多数学者均针对某一种方案展开研究,没有充分考虑各方案优缺点而对其进行合理的配合等。本文运用WRF模式,针对飑线这类系统,首先分析误差演变特征,接着
沙尘气溶胶,即矿物沙尘,是矿物气溶胶的一种存在形式,是大气气溶胶的主要构成成分,主要来源于干旱、半干旱沙漠地区。沙尘气溶胶严重影响了大气的能见度,恶化空气质量,给人类和动物的健康带来了危害。然而,沙尘气溶胶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一个重要因子,其通过“阳伞效应”、“铁肥效应”以及“冰核效应”将地球圈层(生物圈、水圈、大气圈、岩石圈和人类圈)有机的联系在一起,通过直接、间接的辐射效应以及参与云降水过程,成为
云在地球大气能量收支平衡中具有显著的调节作用,是影响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实时准确地测定云顶高度、云所在高空西风气流,对气象研究和气候预测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创新性的将数字摄影测量理论与遥感技术进行有效结合,将其引入云顶高度和云迹风反演研究中,并通过选用极轨Terra-ASTER单星多角度3N、3B影像代替常规的静止气象卫星双星影像,实现了分辨率由低至高的转换。在此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ASTE
为了研究在全球变化背景下的黄河中游流域暴雨特征,本文首先利用1981—-2010年地面降水观测资料,对黄河中游流域暴雨日数分别做了总体和7、8月份的趋势变化分析、M-K突变检验和Morlet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无论是总体还是7、8月份都有略为增长趋势,但这种趋势并不显著;在1990—2000年均存在8a显著性周期振荡,总体还持续存在3~4a的周期振荡,7月在80年代初及90年代末有2~3a周期振荡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提供的再分析数据集、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NOAA)提供的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TRMM3b42卫星降水和中国台站降水资料,通过小波分析、带通滤波等气象统计方法,研究了长江淮河流域旱涝年及早涝转折年的低频振荡特征,主要结果如下:(1)揭示了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旱涝并存年的低频振荡统计特征。江淮地区旱涝年及早涝并存年夏
利用MLS卫星的水汽、冰水含量、温度等资料分析上对流层/下平流层水汽的变化特征,并探讨在该区域中主要的脱水机制。在215hPa高度,水汽、冰水含量的高值中心对应于深对流区域(或OLR低值区)。在北半球夏季147hPa高度及以上,水汽的高值中心并不完全对应于深对流区域,这与深对流所能到达的高度有关。水汽的高值中心分布随高度上升向西北方向偏移,季风区的深对流将对流层水汽输送至上层后,水汽被限制在强大的
利用NCEP1°×1°逐6小时再分析格点资料和常规地面高空观测资料以及WRF中尺度数值模式系统的模拟结果,对2012年7月4-5日发生在河南省黄淮地区的一次双低涡引起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影响系统及基本机制进行了初步的诊断分析。分析发现,副热带高压稳定少动,中低空切变线、低空西南急流的生成为这次大暴雨提供了动力条件和充足的水汽供应;高空槽携带冷空气南下,侵入双低涡后部,使得黄河涡(西北涡)向东南移动、
本文利用最新的美国环境预报中心/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重点讨论了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与东亚冬季风的关系,主要从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对风暴轴的可能影响和天气尺度瞬变强迫对大尺度环流的可能反馈作用两方面进行了探究。为了给以上的研究提供可信的气候背景,首先我们利用更新至2011年冬季的再分析资料,重新对冬季北太平洋风暴轴的时空演变特征做了分析,将所得结果与以往的研究成果相比较
以大气辐射传输模型为依据,通过计算FY-2E (FengYun-2E)红外通道图像“晴空”大气层顶的辐射量对大气水汽和大气气溶胶变化的敏感性,详细分析大气辐射信息结构,建立了提取微弱示踪信号的时间差分算法,并通过追踪提取出的微弱示踪信号来进行晴空区导风。相比于传统的云导风或水汽导风技术,晴空导风可进一步补充人们渴求的大气低层晴空区的运动信息。本文利用MODTRAN4辐射传输模式,结合FY-2E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