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后有不同的临床结局,其原因可能与宿主的免疫系统密切相关。T细胞反应,尤其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ytotoxicT lymphocyte,CTL)的反应,在病毒清除及感染后进程中起了重要作用。CTL主要通过穿孔素和Fas/Fas配体(FasL)介导的凋亡通路杀伤目标。所以研究Fas/FasL凋亡通路的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结局的关系,对于探究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原因可能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采用病例对照的方法,在中国北方汉族人群中选取慢性乙型肝炎病人207例,非活动性HBV携带者203例,HBV自限性感染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法检测其FAS(-1377G→A和-670A→G)、FASL(-844C→T)及CASP8(-652 6N ins→del)基因多态性,分析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以探讨其与HBV感染不同结局的关系。数据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分析,计算比值比(odds ratio,O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s,95%CI)。统计检验均为双侧。结果: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两组比较,非活动性HBV携带者中携带CASP8-652 6N del/del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携带频率,携带此基因型者降低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风险(OR=0.03,95%CI:0.01-0.06)。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HBV自限性感染者两组比较,HBV自限性感染者中携带CASP8-652 6N ins/del基因型及CASP8-652 6N del/de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携带频率,携带此基因型者降低发展成为慢性乙肝的风险(OR=0.22,95%CI:0.09-0.52;OR=0.02,95%CI:0.01-0.04)。2、将慢性乙型肝炎组与非活动性HBV携带者合并作为病例组,将自限性感染作为对照组分析结果显示,自限性感染组中的FAS-1377GG基因型的频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与非活动性HBV携带者的携带频率,携带此基因者降低发展为慢性乙肝和HBV携带者的风险(OR=0.58,95%CI:0.35-0.94;P=0.028)。3、FAS-1377与CASP8-652基因-基因交互作用对乙肝病毒感染不同结局的影响没有检测到。4、采用病例对照分析CASP8-652 6N del等位基因与吸烟、饮酒在慢性乙肝发生过程中可能存在正交互作用。结论:凋亡通路基因FAS-1377与CASP8-652基因多态性与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不同临床结局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