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不同时期的中医证候特点,与理化指标、影像学改变的关系。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我院风湿科强直性脊柱炎的住院病人相关资料(包括一般基本资料、四诊资料、相关理化指标、影像学资料),运用统计方法得出AS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发展规律,同时探讨中医证型与理化指标、影像学的关系。结果在我院收治的AS住院病人中,男性患者占总病例数的77.8%,年龄介于12岁至55岁,平均年龄为(28.33±9.94)岁,好发于11~40岁;病程最长为28年,平均病程为(6.30±6.28)岁,病程以5年内居多。按CT的影像学改变分级,以Ⅲ级的影像学改变为主,占43.2%。在已确诊的强直性脊柱炎患者中,HLA-B27的阳性率高达68.5%,阴性率为8.0%。在年龄指标上:CT早期患者与晚期、中期患者与晚期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1)。在病程指标上,CT早期与中期、中期与晚期患者存在差异性(P<0.05)中医证型方面,以湿热痹阻型最多,占34.6%;其次为寒湿痹阻型与肝肾亏虚型,分别占28.4%与25.3%,痰瘀痹阻型与肾阳亏虚型占的比例较少,分别为9.3%与2.5%。湿热痹阻型与痰瘀痹阻型、湿热痹阻型与肾阳亏虚型的病程对比分析提示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1);湿热痹阻型与肝肾亏虚型存在差异性(P<0.05)。早期、中期患者均以湿热痹阻型占的比例最多,分别为37.8%与38.6,其次为寒湿痹阻型,分别占35.6%与30.0%,肝肾亏虚型与痰瘀痹阻型所占的比较偏少,分别为22.2%、4.4%与22.9%、8.6%,而肾阳亏虚型病例缺失;晚期则以肝肾亏虚型患者最多,占31.9%,湿热痹阻型与寒湿痹阻型次之,分别占25.5%与19.1%,而痰瘀痹阻型与肾阳亏虚型所占的比例较少,分别占14.9%与8.5%。在虚实属性方面,影像学早期与晚期、中期与晚期比较,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肾阳亏虚型与肝肾亏虚型在ESR、PLT指标上存在差异性(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中医证型随着病程的进展、影像学改变,从早中期的实证为主,逐渐向晚期的虚证或虚实夹杂发展,早中期以湿热痹阻与寒湿痹期两型为主,晚期以肝肾亏虚型、痰瘀痹阻型为主,因此在AS的不同时期,应该以祛邪、扶正两方面有所侧重,而祛邪应贯穿治疗的始终。在强直性脊柱炎不同时期、不同证型与理化指标不存在差异性,但ESR、CRP、PLT的升高贯穿在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因此消炎应贯穿治疗的全过程,消炎可减缓疼痛、僵硬症状,亦可减缓活动性炎症引性有成骨与破骨造成的骨结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