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浓度为1.0%、1.5%的氯钾离子共体液在黄瓜幼苗子叶期和第一真叶期进行两次诱导处理(叶部喷施),以蒸馏水为对照(CK),对黄瓜叶片内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并对其与诱导抗性相关的蛋白质、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免疫信号蛋白酶进行电泳分析(SDS-聚丙稀酰氨凝胶电泳),结果表明:1、黄瓜萌动种子内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最高;诱导后黄瓜幼苗体内的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都有一个先高后低的变化规律,其中几丁质酶活性高峰期1.0%处理出现在诱导后第15天,峰值为0.0980 u/g,1.5%处理出现在诱导后第11天,峰值为0.1110 u/g;β-1,3-葡聚糖酶活性高峰期1.0%处理出现在诱导后第5天,峰值为1.0130u/g,1.5%处理出现在诱导后第3天,峰值为1.1200u/g。这两种酶的活性都是经1.5%浓度处理的先于1.0%浓度的处理达到活性高峰,且1.5%浓度的处理的峰值较高。CK的变化较平缓,活性低于两处理的。2、经SDS-聚丙稀酰氨凝胶电泳后,萌动种子中出现的蛋白质、几丁质酶、β-1,3-葡聚糖酶酶带最多;诱导后的第1天到第27天黄瓜叶片中产生分子量为100.6KD、91.1 KD、36.1KD、26.8KD的四条新蛋白质酶带、分子量为31.3KD、25.6KD、22.4KD的三条新的几丁质酶酶带、分子量为49.5KD、43.3KD、33.1KD的三条新的β-1,3-葡聚糖酶酶带,这些新产生的酶带是经氯钾离子共体液诱导后与黄瓜对霜霉病的诱导抗性相关的特异性免疫信号蛋白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