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线局域网是20世纪90年代计算机网络和无线通信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使用无线信道来接入网络,为通信的移动化、个人化和多媒体应用提供了潜在的手段,并成为宽带无线接入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各类无线局域网的标准中,IEEE802.11是由成熟的以太网发展而来,具有简单可靠的优点,获得网络厂商的广泛支持,最高11Mbps的数据速率可以支持现有的绝大多数网络的应用,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 由于WLAN功率受限,其服务覆盖区域也就受限,同时随着对移动数据通信需求的增加,人们在接入无线局域网时,越来越不满足于单个接入点(Access Point)所能提供的移动地域限制。如何通过漫游切换机制来扩大移动范围,保障在移动时的数据通信的畅通,已经成为无线局域网的研究重点之一。 但是802.11协议规范中并没有详细定义漫游应该怎样得以实现,只是从逻辑上定义一个移动主机(MN)的MAC层漫游切换可分为三个阶段,即发现阶段(Discovery)、认证阶段(Reauthentication)和重新关联阶段(Reassociation)。通过对该逻辑过程的试验分析,大量研究结果表明探测延迟占MAC层切换总切换延迟的90%以上,也就是说如果能有效缩短MN在发现阶段的探测延迟将使MAC层切换的性能有很大提高。 基于以上原因,作者主要对切换过程中发现阶段的主要技术和机制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现有全扫描算法的深入分析和研究,提出了选择性扫描算法和邻居图扫描算法。在邻居图扫描算法中又根据邻居图产生方式的不同分为:MN预知AP产生邻居图和位置登记服务器产生邻居图。 为了对算法的性能进行分析,作者使用OPNET Modeler软件对全扫描算法、选择性扫描算法以及基于MN预知多点产生邻居图算法进行了仿真实现,对几种算法的延迟和丢包率等性能进行了比较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