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女煎原方为明代著名医家张景岳所创,首见于《景岳全书》之“新方八阵”中,由生石膏、熟地、麦冬、知母、牛膝五味药物组成,用于治疗少阴不足,阳明有余,水亏火盛之证。后世医家对其极为重视,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临床研究。目前,玉女煎的临床应用范围已不局限于张景岳所述之证,而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本文检索了1999~2010年间的医学文献,搜集到玉女煎治疗各种疾病的文献43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初步弄明了玉女煎在现代临床上的应用范围、主治病证的特点、药物使用情况及治疗效果等,可作为今后临床正确应用玉女煎的重要依据。43篇文献资料显示,玉女煎治疗疾病极为广泛,涉及五官科、内科、皮肤科等各科疾病23种。治疗五官科疾病有口腔溃疡、牙周炎、扁桃体炎等,但治疗病例最多的为口腔溃疡。文献中玉女煎治疗口腔溃疡580例,其证多具有肾阴不足、胃热熏蒸的表现,治疗有效率为92.41%。方中生石膏的使用量最大,平均为32.8g;其次为地黄,平均为11.18g;知母用量最小,平均为10.3g。从原方药物的使用频次来看,石膏、麦冬、知母三药,应用频次更高达100%。从方中地黄的使用情况来看,有用熟地黄,有用生地黄,或生地、熟地各半用。可见玉女煎治疗口腔溃疡,究竟使用生地黄,还是使用熟地黄,医家意见不一。资料还显示,用本方治疗口腔溃疡时,往往还加入丹皮、黄连,以增强凉血解毒之力;并加入升麻,载药上行,直达病所,以提高疗效。治疗内科疾病有支气管炎、肺炎、糖尿病、食道炎、幽门痉挛、嗜食症、胃炎、尿崩症等,而治疗糖尿病的病例最多,有248例,主要为Ⅱ型糖尿病。其证多见阴津亏耗、燥热偏盛之症,有效率为89.55%。原方药物的使用频次均达到100%,用量以生石膏和熟地黄为多,石膏平均用量为33.3g,熟地平均用量达26.7g。若与治疗口腔溃疡时的用量相比,石膏的用量显然有所减少,而熟地的用量则有所增加,可见熟地在治疗糖尿病中地位更为重要。治疗皮肤科疾病有痤疮、接触性皮炎、急性荨麻疹、药疹、急性湿疹、过敏性紫癜、神经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皮肤瘙痒症、干性脂溢性皮炎、风湿性红斑等,其证多为肺胃蕴热或血热之证。治疗痤疮120例,其中对丘疹型痤疮疗效最佳,有效率达98.61%;其次为脓疱型,有效率为91.30%;对囊肿型和混合型疗效相对较差,有效率仅为50%。总有效率为90.83%。治疗其它皮肤病疗效也很显著,总有效率为91.67%。但治疗干性脂溢性皮炎的疗效较差,有效率仅为66.67%。研究还表明,玉女煎在现代临床上很少使用原方,绝大多数为加减使用。用药如此加减变化,正是疾病发展变化,病情轻重不一及兼症不同的需要,临证必须加以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