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噻唑类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生物活性研究

来源 :山东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unicomlx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噻唑类化合物是一类具有广谱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它几乎覆盖了植物保护和医药的各个方面。新型噻唑类化合物的研究已成为新药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同时据报道三唑类化合物也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二茂铁基由于稳定,低毒和易于穿过细胞膜也在设计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时备受青睐。 为了寻找高活性的先导化合物,在对噻唑类农药的化学结构、物化性质、生物活性和构效关系等方面进行系统的文献查阅后,将1H-1,2,4-三唑、二茂铁基团和叔丁基等活性基团引入到噻唑化合物结构中,采用活性亚结构拼接方法设计、合成了9个系列共107个新型噻唑杂环类化合物,希望得到具有良好生物活性的新化合物。所合成的新化合物的结构经<1>H NMR、元素分析进行了确证,部分化合物经质谱及X.衍射方法进一步验证其结构,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测试。 利用取代苯甲醛与4-二茂铁基-5-(1H-1,2,4-三唑-1-基)-2-氨基噻唑反应直接制备了含有二茂铁及三唑基团的噻唑亚胺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的抗癌活性不明显,但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杀菌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对含有二茂铁及三唑基团的氨基噻唑的2位氨基进行进一步的修饰,设计、合成了含有二茂铁及三唑基团的噻唑脲类化合物,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杀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除草活性不明显。 将叔丁基引入噻唑基团,得到了17个叔丁基取代的噻唑亚胺化合物,目标化合物表现出一定的杀菌活性和植物生长调节活性。 结合本课题组前期工作,在母体噻唑环和5位三唑基团间引入亚甲基,希望通过亚甲基的引入可以减少分子空间结构上的拥挤程度并增加分子的柔性,设计合成了2个系列噻唑亚胺化合物,2个系列噻唑酰胺化合物和1个系列的噻唑脲类化合物。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目标化合物未表现出明显的生物活性。
其他文献
近年来山东莱芜姜田发现一种严重危害生姜的病害,本文对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进行了形态学观察、致病性测定以及rDNA-ITS序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病原菌菌落在PDA培养基上初呈白色,后期逐渐变成褐色,菌丝分枝,具隔膜,无色或淡褐色;分生孢子椭圆形、卵形,无色,单胞,两端各含有一油球;产孢细胞内壁芽生瓶梗式(eb-ph)。其rDNA-ITS序列与GenBank中的茎点霉(Phoma)同源性高达9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草原害虫是危害宁夏天然草原与人工草地的重大有害生物类群,威胁生态建设成果,造成重大经济损失。本论文旨在明确宁夏草原植物、主要害虫与天敌群落相互关
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属鳞翅目夜蛾科,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杂食性重要农业害虫,主要危害蔬菜、棉花和观赏性植物等。由于一直依靠化学防治,甜菜夜蛾已对多种类型农药尤
番茄褪绿病毒(Tomato chlorosis virus,ToCV)作为危害番茄生产的重要病毒。研究快速、高效的识别及检测该病毒的方法,有助于及时发现病毒并采取相应预防措施,从而减少其造成
葡萄卷叶病(GLD)是葡萄上最重要的病毒病害之一,在全世界各葡萄产区均有发生。到目前为止,己从感染GLD的葡萄植株中分离并鉴定出10种葡萄卷叶相关病毒(GLRaVs),按照发现先后顺序
黏菌作为真核生物中的一个特殊类群,在生物界中占有重要地位。因其独特的兼具动物和真菌某些特征的生活史循环,使其在生物界中的地位一直没有得到统一。同时,黏菌内部成员的组成
在中国,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是棉花上的重要害虫之一。自从1997年以来,表达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杀虫蛋白基因的转基因棉花已经被用来防治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