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大直径桥桩基础的抗震稳定性试验研究

来源 :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sunda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地区位于喜马拉雅地震带,地形结构主要以高原、山地为主,且地下水系复杂,溶洞繁多,工程的难度不言而喻。特别是近些年来我国高铁事业的迅猛发展,其桥梁桩基础很有可能会立于溶洞之上,这就给桥梁桩基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因此研究桩基在地震条件下的最小顶板安全厚度以及稳定性就显得十分必要。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通过中心对称的振动台模型试验对岩溶区桩基础的抗震稳定性做了如下研究:(1)介绍了现阶段溶洞的探测和处理模式,并以渝黔铁路周家湾大桥为依托,拟定出几何相似比、密度相似比和加速度相似比分别为1/100、1/1.2和1/1。利用相似定理和分离相似原理,确定了各主要参数的相似常数以及试验所需材料的力学参数。设计配合比正交实验,配制出符合试验要求的模型岩土材料。(2)对顶板厚度为2倍桩径、溶洞大小为2-5倍桩径的模型以及溶洞大小为3倍桩径、顶板厚度为1-4倍桩径的模型进行静载试验,分别获得两种工况条件下溶洞顶板的Q-S曲线以及顶板的破坏形式,并根据试验数据对其进行了理论分析,得出了静载作用下溶洞顶板的最小安全厚度。(3)根据静载试验结果,分别对上述两种工况下的模型进行地震波作用下的动载试验。选用EL-Centro波、汶川波、以及一条人工合成的地震波,输入加速度幅值从0.05g、O.1g、0.2g、0.3g依次增大。当溶洞直径小于两倍桩径时,溶洞顶板发生剪切破坏;当溶洞直径大于两倍桩径时,溶洞顶板发生冲切破坏。对地震作用下不同模型各测点的加速度进行时域分析,可知溶洞的存在对地震波有明显的隔震作用。随着上部荷载的增加,桩基底部加速度明显降低,模型各测点对加速度的放大系数也逐渐下降。对模型加速度进行傅里叶变换,可知模型的基频随着试验的进行有所下降,溶洞的存在对地震波的频谱有放大作用。(4)根据地震作用下溶洞顶板的破坏模式及实验数据,将溶洞周边应力视为双向受压无限大平板中的孔口应力分布,结合拟动力分析法,对其进行理论分析,分别得出了溶洞在地震烈度为6-9度时剪切破坏和冲切破坏模式下的顶板安全厚度。
其他文献
重型加工中心产业发展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基础,智能化进程中大型设备的生产对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要求提高,这就需要各功能部件的稳定性提高。国内外批量生产的镗铣床工
制造业的发展势头十分迅猛,工业产品对制造精度和制作质量要求不断提高,对加工工业产品的重型机床尤其要求提高。传统的机床结构设计主要采用类比的方法或者凭借着多年的经验
探索具有明确形状的纳米级有机共轭分子在有机芳烃化学领域具有重要科学意义,由于其新颖的结构、优异的性质和功能可以很好应用在有机半导体材料领域中。新兴的纳格芳烃就是其中一员,目前格芳烃的已有类型包括梯型、风车型、菱型,与传统大环不同的是,它们结构规则、互联特征明显,具有明确边长和顶点,同时拥有良好的热稳定性、电化学稳定性和光谱稳定性可应用于有机电子器件。但是以上纳格芳烃的可拓展顶点和延伸维度依旧有限,
目的观察单纯性肥胖儿童的体脂、血脂、胰岛素抵抗(IR)变化,分析其干预的效果。方法选择单纯性肥胖儿童23例及在我院体检均正常的儿童16例,测量其清晨身高、体重、腰嗣和臀围,计算
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品的生命周期逐渐缩短,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逐渐加快,企业自主创新所需要投入的研发成本和承担的风险不断增加。且在创新过程中,多数企业都会受到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