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历史连续性观念是西方史学中的一个重要历史观念。它源于基督教神学史观,在启蒙时代基本确定,其后又经历了发展与变化。其发展几乎贯穿整个西方史学史,对西方与非西方世界皆影响深远。本文在批判地吸取中西方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启蒙时代为切入点,阐述这一时期历史连续性观念的具体内涵、一般特征及重要地位。首先,概述启蒙时代历史连续性观念产生的历史背景。在18世纪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和思想意识大变革的背景下,受弥漫于整个欧洲的理性主义思潮的影响,并批判地继承了基督教神学史观和人文主义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启蒙时代的历史连续性观念最终形成。其次,以法国代表性史学家伏尔泰和孔多塞为例,梳理和评析两位史学家对历史连续性观念的不同论述。伏尔泰认为历史的连续发展表现为波浪式的进步,这种发展具有统一性,其根本动力是理性,同时伟人和偶然性也推动着历史前进。而孔多塞则认为历史连续性体现为阶段式的进步,其根本动力是理性,他也看到恶的作用,而且描述了未来进步的目标。进而,从历史连续发展的主体和历史时间、历史连续发展的趋势以及历史连续发展的动力和因果解释等方面,将伏尔泰与孔多塞二人进行对比,以揭示启蒙时代历史连续性观念的一般性特征。最后,简要评价启蒙时代的历史连续性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