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力波驱动岩石节理面微动摩擦特性研究

来源 :张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31382923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板块运动、岩石滑坡、岩石局部摩擦强度等与岩石节理面的摩擦息息相关,由于其含有多尺度以及多种物理学机制,节理面的动摩擦特性研究一直以来均是较为困难的议题。本文基于自主研制的霍普金森束杆装置和真三轴预加载装置对花岗岩节理面的微动摩擦过程进行研究,结合理论和数值分析方法,以对岩石节理面动摩擦起始阶段特性和相关机制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基于改进的霍普金森束杆实验装置,研究了不同角度节理面在不同冲击速度下的摩擦特性,得到了摩擦系数随滑移位移、节理角度等的变化特征。首先引入位移梯度的概念对全场位移进行分析,发现节理面上侧区域要先于下侧区域发生滑移;并且节理面的临界微动滑移角介于10°与15°之间。其次基于不同节理角度在不同速度下的实验结果发现,摩擦系数的发展主要有两个阶段,即快速下降段和稳定发展阶段;摩擦系数和关键弱化距离均随法向应力的增大呈指数衰减。然后基于摩擦系数与法向载荷和滑移速度的关系曲面,发现节理面的微动摩擦具有一定的速度强化效应。最后从能量耗散的角度发现,光滑节理下,吸收系数在20°节理面下最大,且吸收能系数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粗糙节理下,吸能系数在20°到30°之间差异不大,即使10°节理没有产生滑移,也产生了较大的能量损耗。上述吸收系数的差异主要与界面上的摩擦损耗有较大关系。基于自主研制的真三轴预加载实验装置,研究了花岗岩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动摩擦发展规律。首先基于真三轴预加载的动摩擦实验原理,推导动摩擦力计算公式,建立了侧向动摩擦力的计算与测试方法。其次对花岗岩试件进行了不同加载路径和速度下的冲击加载,发现法向应力和摩擦力的发展主要分为应力上升阶段和应力下降阶段,且最大应力随着冲击速度的升高而增大,随着初始围压压力的增大而增大;法向应力的持续时间也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随着约束条件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切应力时间相对较短,在20-30us左右。然后基于侧向摩擦力的计算结果发现,摩擦系数受围压和冲击速度的影响,随着围压的增大而减少,但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大而增大并从凹凸体破坏状态和接触面积的变化两方面对摩擦系数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解释。最后基于经验公式对摩擦系数进行了拟合,发现与理论结果保持一致。引入有限子群理论,建立了分析岩石粗糙节理表面形貌的动态演化的理论方法,揭示了粗糙节理表面局部断裂的微动摩擦演化过程。首先应用台阶仪和光学显微镜对滑移前后界面的表面状态进行拍摄跟踪,发现局部凹凸体的剪断以及局部滑动为主要的滑移模式。其次选择四种粗糙度参数(Z2s、Rs、θmax*/(C+1)和θs)对界面摩擦前后状态进行了描述,发现不同节理角度下的界面粗糙度在动态冲击条件下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减小。当界面发生滑移时,随着节理角度的减小,粗糙度保持率越来越低。光滑节理粗糙度减小幅度明显要低于粗糙节理。然后基于参数统计结果,研究了节理面在滑移前后粗糙度的各向异性。最后引入有限群的概念,采用斜条型子群对界面的粗糙度进行拟合。结合界面的摩擦扩散方程,以斜条型子群为初始状态对界面的粗糙形态进行了动态演化分析,揭示了粗糙节理表面的动态演化规律。应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研究了岩石粗糙节理面有限断裂局部波动特性,揭示了局部有限断裂过程中的波系发展规律。首先从数值分析的角度,研究了节理面局部断裂产生的波动效应。在应力波到达界面前,发现界面存在一定的微弱扰动,并分析其是重力因素的影响。界面局部破坏时,会存在纵波、横波以及表面波。通过对单个微结构和多个微结构的波场进行了分析,发现在微结构破坏前,界面上主要为纵波传播,微结构破坏后会依次出现纵波、横波及表面波。然后从实验角度对滑移过程中的声发射信号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在低速加载下,声发射信号较为复杂,信号波动较为明显;而在高速加载下,声发射信号持续时间较短。根据小波频带能谱分析,发现随着冲击速度的增加,声发射优势频率有向高频转移的趋势;基于此,确定了由于凹凸体的滑动以及凹凸体的剪切破坏两种滑移模式下的声发射频率。最后从理论分析的角度,根据声发射互相关关系确定了节理面在局部破坏时的源位置。此研究对于现场微地震定位等多个领域的工作有较好的的借鉴意义。本文基于实验、理论、数值仿真的分析方法,主要研究了摩擦过程中的波致摩擦和惯性摩擦阶段。在波致摩擦阶段,摩擦系数随着滑移位移而下降,但仍处于相对高位的状态;在惯性摩擦阶段,该阶段界面摩擦系数降低到较低位置,局部有限断裂是该阶段摩擦系数降低较快的主要原因。本研究系统地建立了岩石节理面微动摩擦研究方法,可为微震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其他文献
膜污染、氯化和通量不理想问题是制约反渗透膜技术进一步推广的主要障碍。本文通过改性及优化制膜工艺提高膜的抗生物污染性能、耐氯性能和通量。利用聚丙烯酸(PAA)和妥布霉素(TOB)在膜表面层层自组装及交联工艺制备了PAA/TOB改性反渗透膜。相比于未改性膜,改性膜表面润湿性增强,通量提高了18%;显示了抵御蛋白和多糖类污染物粘附的特性,以及优异的抗菌能力。由于兼具“抗粘附”及抗菌特性,改性膜呈现出良好
目前,临床上癌症的治疗手段是先手术治疗后辅助以化疗,由于化疗药物在病灶部位的有限富集使得治疗效果不尽人意,多次反复治疗则会造成耐药性的产生和严重的毒副作用,导致肿瘤的复发、转移,甚至于机体死亡。光动力治疗(PDT)作为一种具有物理选择性的微创型癌症治疗方法受到了科学家们的青睐。然而,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及生物屏障限制了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乏氧的肿瘤微环境限制了抗肿瘤免疫反应,促使免疫系统向加速肿瘤生长的
由于脂肪具有一定的蛋白质节约能力,鱼类饲料脂肪水平呈现越来越高的趋势,但饲料脂肪过高会导致鱼体脂肪过量沉积。饲料中添加胆汁酸(BAs)通常可以促进鱼类生长并降低鱼体脂肪,陆生动物中的研究表明BAs主要通过BAs受体TGR5(G蛋白偶联胆汁酸受体1)和FXR(法尼醇X受体)调节宿主的脂质代谢和BAs代谢,但鱼类中相关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利用16S r RNA测序、蛋白质组学和BAs组学等技术手段,
内蒙古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带地处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中段北部,是连接我国东中部与西部的纽带,又是东部季风气候区与西北干旱区之间的重要生态屏障,也是整个农牧交错带中生态最为脆弱与贫困的地区之一。该区域主要地带性植被为荒漠草原和典型草原,多年来,由于人类对草原的不合理利用以及过度农耕导致草原大面积退化。“退耕还林”工程是一项以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改善生态功能为目标的政策,然而,草原区弃耕地恢复演替过程中植
“一带一路”倡议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战略部署,旨在对内激发增长活力、对外拓展开放空间,促进全人类的共同发展。高职院校是经济社会建设的重要力量,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中国高职与企业协同“走出去”已从个别试点走向普遍实践,取得了不错的成效。然而,高职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校企合作不同于境内的传统模式,而是校-企-政-行“四螺旋”相互协同,跨国界、跨文化、跨领域等多种因素套
第一部分神经病理性疼痛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及其神经炎症机制研究目的神经病理性疼痛(Neuropathic pain,NPP)常伴随着不同程度的认知功能障碍,目前对其深层次的发生机制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建立大鼠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损伤(chronic constrictive injury,CCI)制作大鼠NPP模型,从调节海马神经元发生的中枢炎症的角度,综合采用行为学、分子生物学、形态学方法,探究神经病理
人类活动会导致湖泊发生富营养化稳态转换,即由沉水植物覆盖度高的清水型(草型)稳态转变为沉水植物覆盖度低甚至消失、浮游植物过量增殖的浊水型(藻型)稳态。长江中下游湖泊由清水型稳态转变为浊水型稳态(藻型化),对长江大保护具有严重的负面影响。然而,目前关于富营养化通过上行效应和下行效应影响沉水植物,进而驱动浅水湖泊稳态转换的磷化学计量机制缺乏系统研究。为完善湖泊稳态转换理论体系,本研究首先基于对文献数据
生物降解聚酯来源广泛,绿色环保,可作为现有传统不可降解塑料的替代产品,应对环境污染与资源短缺问题。通过对生物降解聚酯复合改性,能够改善其结晶与力学性能的不足,进一步拓展其实际应用。在本学位论文中通过溶液挥发法制备了系列生物降解聚酯/纤维素纳米晶(CNC)复合材料。通过调控CNC的含量、不同结构的聚酯基体,系统研究了复合材料中CNC的分散、CNC与基体之间的界面相互作用、复合材料的结晶行为、成核与球
目的:临床研究探究眼针联合电针治疗膝骨关节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的临床疗效,为KOA的治疗开拓新的思路和方法。机制研究基于p38MAPK信号通路探究眼针联合电针疗法对KOA的抗炎镇痛机制,为KOA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支持。方法:临床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7月就诊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伤康复二科确诊为KOA的病例,按照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筛选出100例
目的:1.探讨湖南郴州地区冠心病PCI术后伴焦虑症的发病率、影响因素及中医证型分布特点。2.观察疏肝温胆汤治疗肝郁痰瘀型急性心肌梗死PCI术后伴焦虑症患者的临床疗效。3.从HPA轴和BDNF-ERK-CREB通路探讨疏肝温胆汤改善急性心肌梗死焦虑症大鼠的作用机制。方法:一、调查研究纳入2018年1月至2019年4月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郴州市第三人民医院、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心血管科收治的冠心病经皮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