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世纪80年代末起,公司治理研究的范围扩展到美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大陆法系国家和东南亚地区的股份公司,其股权结构则呈现相对集中稳定的特征。在这种所有制结构下,大股东有足够的权力控制上市公司,并通过影响上市公司的各种决策来获得其他中小股东所无法获得,且不在所有股东之间按持股比例分享的私人利益,即所谓的“控制权私利”(Private Benefits of Control)。因此,围绕着控制权私利的研究也成为公司治理研究的热点之一,关于控制权私利计量方法、影响因素和获取途径等问题的讨论层出不穷。
中国上市公司具有典型的集中型所有权结构,法律机制对中小股东的保护很不完善,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通过各种途径攫取私利的现象不断发生,公司的资源和经营成果并不能为所有的股东按其拥有的股份等比例地分享。可以说,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比其他国家更加复杂,控股股东对中小股东的利益侵害已愈益严重地阻碍了我国资本市场和上市公司的健康发展。
本文的主要任务是围绕控制权私利的相关理论,采用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分析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的规模和影响因素等问题,以期能够找到抑制控股股东侵害中小股东的有效途径,为提高公司治理水平和促进资本市场发展提供经验证据。
首先,对控制权私利的概念进行界定和分类,探讨控制权私利存在的原因,分析控制私利对中小股东、公司投融资决策和资本市场等产生的影响。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然后对控制权私利进行客观的评价。接着将结合中国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总结控股股东攫取私利的途径。
其次,对国内外的控制权私利计量模型进行评析,选用适合我国资本市场特点的计量模型,并对我国上市公司2003-2006年的控制权私利规模进行计量和结果讨论。
最后,对中国上市公司控制权私利影响因素进行实证研究。分别从股权集中度和制衡度等方面提出6个研究假设,通过描述性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对假设进行检验,以期发现对控制权私利的有效抑制途径,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