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或胆管支架植入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疗效已为广大医患接受。但是对一些具体部位选用何种治疗方式存在争议,比如肝门部汇合处梗阻的引流,有学者认为单侧引流是足够的,而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双侧引流疗效更好。另外尽管经皮胆道金属支架植入术疗效已为临床肯定,但是支架只能起到引流作用,对肿瘤本身不起治疗作用,很多患者在术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支架狭窄或再梗阻,影响疗效。125I粒子支架不但可以解除梗阻,同时可以近距离放疗抗肿瘤,较普通金属支架可以取得更好疗效。但是由于缺乏在胆管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恶性胆道梗阻的基础方面研究,关于125I粒子植入对胆管的损伤作用和损伤程度报道不多,影响了125I粒子支架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本研究征对以上的争议与问题,进行相关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试图解决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依据。第一部分125I粒子植入对兔胆总管放射性损伤的实验研究目的观察125I粒子植入家兔胆总管内,探讨125I不同放射性活度对正常胆总管壁放射性损伤范围及程度,评估125I粒子植入兔胆总管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健康家兔12只,将12只实验动物随机分为6组,每组2只,其中1组为对照组,其余5组为实验组,每组胆总管内分别植入放射性活度为0.2m Ci、0.4m Ci、0.6m Ci、0.7m Ci、0.8m Ci125I放射性粒子,对照组植入无放射性的空粒子。60天后处死动物光镜观察胆总管病理变化。另外检测并比较实验动物术前及术后60天血白细胞计数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结果兔存活率100%,无粒子脱落,胆总管无穿孔、出血等严重并发症,周围脏器未见放射性损伤。粒子植入前后血白细胞计数均在正常范围内,免疫球蛋白Ig A、Ig G、Ig M水平变化亦无显著差异性(P>0.05)。schmidt病理评分对照组为0分,0.2m Ci组平均1.2分,0.4m Ci组2.5分,0.6m Ci组3.4分,0.7m Ci组为5.2分,0.8m Ci组为6.1分,胆总管壁损伤程度与粒子初始放射活度有关,活度越大,损伤越重,受损范围越大。结论125I粒子植入正常兔胆总管壁,可引起放射性损伤,损伤程度随放射活度增加而加重。在本实验研究范围之内的不同放射活度125I粒子植入兔胆总管未见胆瘘、穿孔、免疫异常等严重并发症,损伤是可以耐受的。实验结果对进一步实验研究及临床使用125I粒子放射性胆道支架治疗恶性胆管梗阻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第二部分125I粒子支架治疗恶性低位胆道梗阻的临床初步应用目的探讨经皮经肝125I粒子支架植入治疗恶性低位胆管梗阻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32例低位恶性胆道梗阻患者分为两组,一组接受125I粒子支架治疗(粒子支架组,13例),另一组接受普通金属支架植入治疗(普通支架组,19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白细胞计数、Ig G水平、支架通畅时间、生存期及并发症。结果普通支架组19例,男12例,女7例,年龄4886岁,平均68岁,其中胰头癌11例,胆管癌5例,胆囊癌2例,壶腹癌1例。粒子支架组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4988岁,平均66岁,其中胰头癌7例,胆囊癌4例,胆管癌2例。支架植入成功率100%。实验室检查结果:普通支架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302.8±101.5μmol/L,术后30天36.1±31.7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术前229.7±41.6μmol/L,术后30天29.3±34.5μmol/L。谷丙转氨酶术前147.3±25.8 U/L,术后30天36.7±9.8 U/L。碱性磷酸酶术前435.4±312.4 U/L,术后30天109.4±52.7 U/L。术前白细胞计数(8.87±4.76)×109/L,术后30天(7.65±3.23)×109/L。Ig G术前12.23±4.21g/L,术后30天12.87±3.91g/L。术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与术后30天指标t检验比较,p值均小于0.05,而术前白细胞计数及Ig G与术后30天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粒子支架组术前TBIL为298.8±112.3μmol/L,术后30天33.3±19.2μmol/L。DBIL术前239.8±47.9μmol/L,术后30天28.3±14.5μmol/L。谷丙转氨酶术前152.3±28.2 U/L,术后30天33.7±8.9 U/L。碱性磷酸酶术前448.4±298.8 U/L,术后30天103.4±49.5 U/L。术前白细胞计数(7.96±5.37)×109/L,术后30天(6.98±3.79)×109/L。Ig G术前11.40±3.62g/L,术后30天11.65±4.12g/L。术前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谷丙转氨酶、碱性磷酸酶与术后30天指标通过t检验比较,p值均小于0.05,而术前白细胞计数及Ig G与术后30天指标比较无差异(p﹥0.05),组间各指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粒子支架组术后3月肿瘤缩小(p﹤0.05),而普通支架组术后3月肿瘤增大(p﹤0.05)。普通支架中位通畅时间3.9个月,粒子支架中位通畅时间8.1个月。普通支架组中位生存时间139天,粒子组中位生存时间298天。并发症:普通支架组5例发生近期并发症,发生率26.32%,粒子支架组3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23.08%。无严重、致死性并发症发生。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低位恶性梗阻性黄疸,金属支架植入术在引流胆汁、改善肝功能、减轻或消除患者症状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初步研究表明125I粒子支架不仅可以有效减轻黄疸症状,而且同时可以达到抑制肿瘤的作用,在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及支架通畅时间方面优于普通金属支架,并且具有安全、易于操作、创伤小等优点,值得进一步研究及推广。第三部分肝门部胆管汇合处恶性梗阻的介入引流策略:单侧还是双侧?目的对比分析单、双侧经皮经肝胆道引流对肝门部汇合处恶性胆管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47例接受经皮穿刺胆管引流的肝门部汇合处恶性胆管梗阻患者,分为两组,即单侧引流组和双侧引流组。单侧引流组行单侧穿刺引流,双侧引流组行双侧穿刺引流,所有患者均在DSA引导下操作。随访患者术后肝功能改善情况、引流通畅时间及患者生存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单侧引流组22例,男12例,女10例,年龄4689岁,平均68岁,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3例,原发性肝癌5例,胆囊癌2例,转移性肝癌1例,胰腺癌1例。双侧引流组25例,男13例,女12例,年龄4990岁,平均69岁,其中肝门部胆管癌16例,原发性肝癌6例,胆囊癌1例,转移性肝癌2例。单侧引流组22例患者均成功植入胆道金属支架或引流管,手术成功率100%,其中10例患者植入胆道金属支架,其余12例患者均植入8.5F胆道引流管,其中5例患者行单纯外引流,其余7例患者行内外引流。双侧引流组25例患者均行双侧穿刺,全部患者均成功植入胆道金属支架或引流管,手术成功率100%,其中11例患者右侧植入内外引流管,左侧植入外引流管;5例患者双侧植入支架;3例患者右侧植入金属支架,左侧植入外引流管;3例患者右侧植入外引流管,左侧植入金属支架;3例患者双侧同时植入外引流管。实验室检查结果:单侧引流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TBIL)298.8±117.3μmol/L,术后1周198.4±91.1μmol/L,术后30天102.3±32.1μmol/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术前237.7±37.6μmol/L,术后1周138.4±87.1μmol/L,术后30天74.3±32.7μmol/L。将22例单侧引流组术前血清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与术后1周及30天指标通过t检验比较,p值均小于0.05。双侧引流组术前TBIL为306.8±121.3μmol/L,术后1周为147.4±92.3μmol/L,术后30天36.3±17.1μmol/L。DBIL术前243.8±41.6μmol/L,术后1周97.4±84.2μmol/L,术后30天31.3±13.6μmol/L。将25例双侧引流组术前TBIL、DBIL与术后1周及30天指标通过t检验比较,p值均小于0.05。两组术前TBIL、DBIL指标组间比较无差异性(p﹥0.05),术后1周、术后30天TBIL、DBIL指标组间比较有差异性(p﹤0.05)。单侧引流组引流中位通畅时间3.1个月,双侧引流组中位通畅时间7.2个月。单侧引流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121天,双侧引流组中位生存时间195天。近期并发症:单侧引流组22例患者有5例发生近期并发症,发生率22.73%,其中胆管炎3例,出血1例,轻度胰腺炎1例。双侧引流组25例,10例发生并发症,发生率40%,其中出血4例,胰腺炎3例,胆汁漏2例,胆管炎1例。两组并发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经皮经肝穿刺胆管引流术可有效的解除汇合处胆管梗阻,恢复胆汁引流,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延长生存期。双侧引流的效果优于单侧引流,患者的生存期、引流的通畅时间均明显长于单侧引流。